李海林++宋園園
摘要: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理論,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讓學生對枯燥的文本閱讀學習產生投入感,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縮短溝通鏈條,使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充分挖掘個體潛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體驗,具有一定實踐意義。本文從引入合作學習理論的意義入手,探究應用合作學習模式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合作學習;英語閱讀教學;小組合作
合作學習理論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教育理論界,逐步發展為最具實踐意義的教學理論之一。該理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自由構筑異質課堂小組,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合作中承擔個體責任,在互動中產生正向依賴關系。閱讀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在傳統的閱讀課堂里,仍多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式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主導并掌握大多數課堂資源,教學效率低、學習興趣弱的問題較為突出,引入合作學習理論,可大大節約課堂資源,提升教學質量。
一、引入合作學習理論的意義
(一)提升課堂效率
引入合作學習理論,可打破傳統教學中課堂資源主要由學習層次高的學生占用的局面,讓個人責任有機融入團體責任,引導學習基礎差、自學能力弱的學生充分參與教學,在有限的課堂容量里給予每位學生表達自我、自主思考、訓練聽說的機會,進而提升課堂效率,延展教學空間。
(二)構建和諧課堂
合作化學習模式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構筑起交互式溝通平臺,將競爭關系轉為合作,將課堂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人文關懷與人性化教學理念融入教學環節,營造出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提升教學參與度與感染力,讓學生從枯燥的文本閱讀、句法解析中解放出來,從被動學習變為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做到愛學、樂學、會學。
(三)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初中學生正處于探索意識較強、價值觀逐漸明晰、自我意識增長的階段,思維層次豐富,更傾向于結合生活經驗,將理論知識具象化,進行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合作化學習模式充分尊重每位學生不同的生活經歷、學習體驗、智能傾向、知識基礎,在互動參與中調動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習積極性,讓課堂成為全員參與、差異參與、主動參與的學習平臺。此外,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在合作中挖掘創新潛力,真正理解文本與語言情境,助力其學以致用,鍛煉聽說能力,拓展知識體系,提升英語綜合素養。[1]
二、開展合作學習的基本策略
(一)合理分配組員
在班級中科學設置小組,合理分配組員是開展合作學習模式的基礎。教師在設置小組時,要注意保持組別的平均性、異質性、獨立性。一方面,要注意將英語能力較好與基礎薄弱的學生穿插分配于不同組別,引導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啟發、相互促進、正向依賴、共同進步,突破基礎薄弱學生課堂參與感弱、欠缺主觀能動性的問題瓶頸。另一方面,要盡量在同一小組中分配優勢傾向不同的學生。比如,在一個小組內穿插分配擅長演講、團隊組織、繪畫、寫作、手工的不同成員,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在合作中承擔責任、在互動中獲得提升,從而實現合作學習的基本訴求。
(二)優化小組討論環節
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模式的核心環節,優化小組討論模式可有效節約教學資源。教師在合理分配小組成員的基礎上,要準備好討論命題,以討論結果推進課堂教學,而不是將課堂時間交予學生后變成旁觀者。討論完成后,可以請不同小組互相提問,教師也可以隨機加入一組參與問答討論,通過合作分析、質疑提問推進課堂節奏。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模擬角色開展合作討論。如在教學“Friends”這一單元時,可以請學生在小組內分別選擇文本中出現過的角色進行扮演并進行自我描述,其他組員則對敘述中的用詞是否準確生動、語法是否正確等進行組內討論并向教師與其它小組匯報,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將知識點學習有機融入討論環節,優化模式、提升效率。
(三)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多樣化合作學習模式貫穿于文本背景學習、作業完成等多個學習階段,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互相影響,碰撞出美妙的思維火花,優化課業流程。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文本背景,做好預習。學生可以以雙人或多人為一組準備文本對話朗讀,整理新課知識點,還可以結合文本背景通過互聯網、書籍、新聞報刊等途徑搜集、整理相關信息。比如在學習“Nature and Environment”這一單元時,可以請每個小組分工合作,匯總與環境保護、全球氣候變遷、動植物保護、地區生態等主題相關的文本、影音資料,在“Welcome to the Unit”環節請各個小組以單人代表現場演講、制作手抄報和剪報、進行簡易ppt匯報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自主學習成果。有的小組通過互相配合設計出了精致的環境保護主題宣傳海報,有的小組分工合作,將資料收集、信息篩選、剪報手繪制作、文稿撰寫、現場演說分配給不同組內成員,充分發揮個性化優勢,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
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合作完成課堂作業等學習任務,通過小組合作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總結語法知識點,分工制作生詞卡片,完成寫作訓練等,讓每位學生學以致用,提升語言實踐能力。
(四)構筑交互式教學情境
創設多元化、多維度、多層次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讓課堂變得妙趣橫生,激發學習熱情,更可以對接學生不同的優勢傾向,給予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文本、深入閱讀情境、直觀訓練聽說,寓教于樂,打造“以人為本”的個性化、交互式閱讀課堂。對于貼近生活的閱讀文本,可以在班級內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既可以請學生結合個人生活經歷與學習體驗開展即興無劇本表演,也可以由教師設計英語對話及簡易劇本,組織小品、小型舞臺劇表演、英文歌聯唱活動等。比如,在教學“This is My Sister(Family Life)”這一單元時,可以請學生結合文本,分別選擇一位家庭成員的身份進行扮演,即興還原生活情境,并將文本對話有機融入表演內容,強化了閱讀代入感,提升了文本接受度,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在有限的教學空間內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語感和表達、分析、邏輯、合作能力。
三、結論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模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交互式課堂。通過引導學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構筑教學情境等策略,可為課堂注入生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表達、理解能力,有效實現閱讀教學的核心訴求,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雅琴.關于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6(12).
[2]黃厚品.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分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0).
[3]鄒紅玲.探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應用[J].新課程,2017(11).
作者簡介:李海林,出生年月:1994.09,男,漢,籍貫: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單位: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