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晶
摘要:生物學科在高考中占的分數比重并不大,但也是高考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是比較偏向于自然科學的一門學科,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生物是一個極其明智的選擇,將生活中的常識引入課本教學中,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對高中生學習生物大有裨益,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能促使學生積極地對其他科目認真的學習。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提高成績;豐富經驗
引言:生物這一門學科不同于數學物理,它沒有繁復的計算以及嚴謹的公式。書中的知識大多都能在生活中有所體現。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身體及智力發展尤為迅速,對事情的思考能力也在逐漸加強,對新鮮的事物很容易接受和理解。生活化的生物教學可以帶給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體驗。在課業繁重的高中時代,一節貼近生活的生物課能夠將學生從沉悶中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從而更加積極努力的投入到學習中來。
一、高中生物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好處
(一)高中正處于人生事業起步的準備階段,高考便是起點,每一個高中生都在緊鑼密鼓的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的做準備。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中,生物課程采用生活化教學會讓學生眼前一亮,讓學生感覺如同在荒漠中發現了一片綠洲。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把學生往更好的發展方向引導。。
(二)在生物方面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不僅能給學生帶來輕松愉悅的學習體會,同樣也能提高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在一種緩和的氛圍中學習所產生的效果是極其可觀的,比讓學生機械性記憶有效。
(三)高中生生物的學習同樣需要掌握學習方法,生活化教學可以給學生很多啟發。引領他們自主的尋找適合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更好的進行生物學習。
二、生物教師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
(一)教師應當對以前的教學方法進行升級,將生活化元素融入到教學知識中來。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適合于這一特性的教學計劃。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要明確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就是要在教給學生課本知識的前提下加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緊扣課本內容,進行生動形象的講解。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得以提升,學生也會對教師的授課方式產生親切感。教師更愿意教,學生更愿意學,在這樣相輔相成之下。提升學生學習成績不再是一個難關。
(二)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高中生物知識中有很多是生活中的常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從現實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督促他們勤于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總結出學習經驗。同學之間互相分享,師生之間互相交流。由此觀之,生物生活化教學也能促進學生與老師的情感交流。
(三)課堂教學只能讓學生粗略的明白生物知識,在本質上并沒有讓學生理解生物對于社會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引入有關生物知識的社會實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接觸社會上的事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比如跟學生講解“三鹿事件”在生物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人體蛋白質破壞產生的原因。再比如我國的雜交水稻產量已經世界領先,解決了我國人口的溫飽問題,教師可以針對雜交水稻的種植原理展開教學。這些與社會相關聯的生物知識,足以給生活化教學帶來豐富的教材。
三、高中生要把課堂知識付諸于實驗
(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應當多給學生提供實驗的機會。課本上的很多結論是通過實驗得出來的,由此可見實驗對于生物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當在教學計劃的每個環節都設置實驗教學,通過讓學生們自己動手,來記住生物學習的一些關鍵點,牢牢的印在學生的心里。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植物、動物標本,可以直觀的理解細胞的構造;學生通過做洋蔥實驗,可以清楚的明白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顯著區別。生物實驗不僅是讓學生動手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本所闡述的原理,這也是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初衷。
(二)學生在課本之外也要進行生物實驗,學生可以在家中做一些實驗,比如在暗箱中種蒜,長出來的卻是蒜黃。這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生物知識。學生自己也可以通過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進行有計劃的實驗,教師也要積極的參與進來,認真的觀察學生所做的實驗,及時糾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認真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并與學生進行密切的交流,與學生一起解決問題。共同發展。
(三)在教師教學方面,要求教師要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形象化的講解,讓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最大化的記憶。在學生學習方面,學生不能僅一心的對課本死記硬背,還要從生活中積累經驗,從而探尋其蘊含的生物原理,多做實驗、牢記觀察結果。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提出,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為新一代高中生物的教學開辟了寬闊的道路。
結束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主要是針對當今高中生物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這一策略的實施,使得知識與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同時也將教師與學生聯系在一起。不但提升了教學質量,同時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
參考文獻:
[1]冉興星:《中學教學參考》, 2015 (8) :115-115
[2]蔣英俊:《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 (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