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關鍵詞】蘇式課堂研究;核心素養;教學流派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6-0045-02
蘇式課堂教學研究的一組文章,是蘇式課堂研究的部分成果。讀罷,又想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既具有獨特性,更具有普遍意義。可以說,蘇式課堂研究,是教學改革研究的一個側面,又是一個窗口,抑或是一個點。從這一側面,我們可以看到教學改革的全貌;從這一窗口,我們發現了教學改革前行的路徑;這一個點,可以折射教學改革及其研究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倘若把我的想法作個概括,有八個字的基本判斷:萬有相通、大同小異。這八個字,應認作是蘇式課堂研究的哲學思考,也是哲學基礎,道出了教學改革中的基本問題,及隱藏在這些基本問題中的一些敏感的、重大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大家認識不盡一致,因而有可能帶來實踐與研究中的“黑洞”,而且,很有可能導致行動上的猶豫不決。
基本問題,或曰重大問題是什么?我以為是: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時代,地方或區域教學流派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研究的必要性。以全球化的角度看,討論這一問題有多重視角。確實,我們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了,“互聯網+”時代已切切實實地來到我們身邊,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正在建構中,“地球是平的”開始成為現實。從教育的角度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育、發展,課程改革的深入,質量提升,教育公平的追求,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題。于是,有人提問: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有什么地方(區域)教學流派存在嗎?還有研究的必要嗎?這一問題的提出有一定的普遍性。這里有個問題需要厘清,即全球化決不是文化的全球化;同時,全球化決不意味著教育的同質化。地方性是全球化命題中應有之義,地方性、地方性知識、區域文化是全球化的組成部分,舍此,就不是完整意義、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事實亦然,一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決沒有同質化的教育,即使是同一個主題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決沒有完全相同的表述。因此,全球化及“互聯網+”的背景,決不意味著地方(區域)教學流派的消逝,相反,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從文化的生態看,多樣化是健康生態的重要標志和特征,而多樣化所顯現的差異性,也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教育是文化的存在,是文化的一種形態,遵循教育多樣化的生態規律和特征,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教育向世界學習、借鑒,只是互相在趨近,而不是趨同。中國教育與其他國家教育,當然不是平行的兩條線,而一定是在交叉中向前的。交叉,并不意味著成為一條線。教育改革應維護多樣化生態。因此,地方(區域)教學流派的研究是必然的。
再從地理的角度看,地理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黑格爾有過這樣的判斷:歷史演進有一個重要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地理,民族精神的許多可能性從中滋生、蔓延出來。黑格爾的論斷凸顯了地理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每年蘇南地區處在梅雨季節時,濕熱,身上粘糊糊的。面對這樣的氣侯,人們往往采取忍耐的方式,相比較而言,性格對抗性較弱。不過人與自然又總是處在親和平衡狀態,因而形成蘇南人性格的獨特性:“奉行快樂原則,生活講究;熱愛藝術,富于美感”(范勇著,《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12月)。這就是地理及其所帶來的文化所形成蘇南人的性格。這一性格自然而然地融進了教育,表現在蘇南人的教學風格上。蘇式課堂是一種歷史的存在,對其研究是必須的。
以上的多重視角,都在討論一個問題:教學改革是萬有相通的。萬有相通的內涵是:“萬物各不相同又相互融通。”因此,所有的教學是有基本規定性的,是遵循基本規律的。“萬有相通”是一種境界,而且是高級的審美境界。問題還有另外一面——“大同有異”。“大同”與“萬有相通”相一致,“小異”卻顯現了差異性,盡管是“小異”,卻是鮮明的獨特性之所因、之所在,正是這“小異”,促使了萬物界的五彩繽紛、豐富多姿、形態各異。學者們說的十分深刻:世界上的各種獨特性,正是來自“小異”。“小異”并不小,“小異”是種巨大的力量,因此不能輕慢“小異”,忽略“小異”,正確的態度應是開發“小異”,通過“小異”追求事物的多樣性、多元化,否則,“大同”讓一切都同質化了。“大同小異”道出了事物發展的真義,彰顯了生命的活力和魅力。
蘇式課堂研究的價值意義就在此。蘇式課堂研究項目小組,由薛法根院長牽頭,多所中小學共同研究。他們的研究再一次證明,蘇式課堂盡管是歷史與現實中客觀存在的,說到底是蘇州教育人自己創造的。所以,其深刻的意義倒不在蘇式課堂的梳理與建構,更為重要的是鍛煉了、提升了項目組,尤其是校長與參加研究教師的思想認識和研究品格,接受了一次“萬有相通、大同小異”哲學思想的學習和切實的探究,接受了一次思維方式的訓練。
黑格爾在論述地理的重要性后,緊接著說,地理并不是歷史和民族精神的唯一基礎,愛奧尼亞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于提升《荷馬史詩》的優美程度,但是,這個明媚的天空絕不能單獨產生荷馬。這位哲人,是在提醒我們,萬物是相通的,是相互聯系的,是在互動中共同建構一個新的世界。蘇式課堂研究,也正是在關注、開發“小異”的同時,努力走向“大同”。這項研究印證教育研究的目的,不是刻意制造獨特性,不是去制造一個完全不同的課堂教學(當然這也不可能)。他們研究的價值,在于厘清了一個問題,任何情況下,地方(區域)教學流派存在的合理性和研究的必要性,在于堅守了一個哲學觀點:萬有相通、大同小異。
(作者系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督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