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慶列
摘要:文化不僅是民族的血脈,更是引導一個民族前行和發展的指向性力量。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而言,充分感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中所浸透的傳統美德,對于提高綜合素質,提高道德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以“傳統文化對小學德育品牌打造的積極意義和策略”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三個角度對這一議題展開具體研究,望能夠為當前從事小學德育工作的教職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小學德育;品牌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傳統教育觀念的革新,應試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絕對地位已經開始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已經開始認識到推動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推動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意義。而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歷程當中,廣大勞動人民依靠辛勤的汗水、不滯的探索精神,創造了無數至今仍然耀世的璀璨文化,這些文化隨著歲月的積淀,最終濃縮在國人的文明禮儀和思想習慣當中,加強傳統文化對于小學生成長教育的積極作用,讓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生的成長軌跡當中,既是時代所趨,也是傳統教育的創新之舉。
一、 傳統文化對小學德育的必要性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極為崇尚道德的國家,先賢留下的有關道德、有關修養的文字不勝枚舉,德育對個人品性修養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文化對于小學生成長的意義并不突出,究其原因就在于傳統應試思維對德育所造成的桎梏和壟斷。換言之,很多家長、教師、甚至學生本人,都不曾意識到德育與傳統文化課業學習之間本應并駕齊驅的關系。反倒是更多人認為取得較高的考試成績,學習外語、數學、語文,或者是掌握一門樂器等興趣愛好更為重要。久而久之,德育與智育的發展陷入失衡狀態,德育淪為智育的“配角”,淪為傳統教育的附庸,很多看似“有智商、無情商”的孩子就是在這樣一種教育背景下形成的。
正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處在小學教育階段的廣大青少年,不僅是處在個人人生的起步階段,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承擔著祖國未來發展的重要責任。教育不但是指個人成長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更包括于世生存所需的種種道德品質,沒有良好的修養作為基礎、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保障,未來中華民族的發展無異舉步維艱。因此加強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并讓其保障德育的正常推進,十分重要,亦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各種“洋流”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也愈發明顯。有關學者經調查發現,很多小學生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學內容尚不清楚,卻對各種海外“大片”、影星了如指掌,對于很多引發世界文明進程的重大發現、發明一無所知,卻對各種新鮮出爐的高科技愛不釋手。我們雖不能否認文化交流、異域文化的到來會對拓展小學生視野,提高其知識閱歷所帶來的積極意義,但是更不能否認,對西洋文化的盲目崇拜,最終會給下一代人造成的文化視野的迷失。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不熱愛、不了解的人,又如何去熱愛祖國、去承擔未來建設祖國的重責?鑒于此,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滲入傳統文化教育,并以此來浸潤小學生的人生,已經勢在必行。
二、 小學德育品牌的打造策略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所謂“品牌”指的是有經濟意義的無形資產,那么同理,小學教育過程中所謂的“德育品牌”指的就是對小學生成長和德育工作具有推動價值的無形資產。鑒于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滲入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本文的觀點認為,相關的教職人員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對傳統德育工作進行創新,打造適于小學生成長軌跡和心理狀態的“德育品牌”。
(一) 增加傳統文化的滲入比重
從傳統文化與德育內容的銜接性來看,傳統文化當中應被青少年掌握和重點理解的部分包括:社會責任感、愛國意識、民族情懷以及仁義孝愛、機智謙遜、勤勞節儉、無私奉獻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要在小學德育的過程中增加傳統文化的滲入比重,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予以實施:
首先,增加對民傳統節日的理解和感悟。以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例,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來進行體現:比如在中國農歷傳統節日(如在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等節日)到來之前,舉辦諸如猜燈謎、賽龍舟等活動;感受這些傳統節日背后的神話故事,比如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等。事實上,每一段傳說的背后,都必然飽含著一種國人的情感和思維,比如屈原的愛國之情,漢族人民不畏艱難、敢于同邪惡勢力斗爭的勵志故事,都凝練著國人的傳統美德,凝練著國人的崇高思維。近年來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滲入,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遺忘傳統民俗、傳統節日,就好比曾經韓國人將本屬于中國人紀念屈原所誕生的節日端午節化為“自己所有”一樣。自小培養小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感悟和理解,是時代所需,更是迫在眉睫之舉。
其次,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中有關傳統運動的滲透。例如: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國人向世界展示的精彩絕倫的八分鐘演出,其中中華民族的傳統舞蹈、國粹等多種飽含中華民族印記的藝術類型,都應該在中國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愈發為國人所銘記。所以在小學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有關年畫、古典樂器、民族戲曲等的欣賞和學習,讓小學生也成為助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有力傳播者。
再次,在小學德育過程中,加強有關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滲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培養和生成了一批為國人所驕傲、為世人所稱頌的美德。中國人的謙恭禮讓,中國人的孝愛仁善,在數千年朝代更迭、文化大遷徙的過程中依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而小學生的德育過程,自然不能忽視對這樣一部分內容的關注,通過諸如“我為家長做家務”、“我為老人送快樂”等活動培養小學生熱愛生活、孝敬父母的良好美德。
(二) 改變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
傳統文化原本便給人以一種單調、晦澀的觀感,所以教師在引導其導入德育的教學過程中時,更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樣性采集,避免讓課堂及教學過程陷入到單調且乏味的“漩渦”之中。舉例來說,學校層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展開實施:
首先,學校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探訪革命前輩故居、參觀歷史文化遺址等方式,來感受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歷史的變遷,感受傳統文化在歷史歲月中所給予國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性。
其次,學校方面還可以引導學生舉辦詩詞朗誦、書法以及國畫和民族傳統器樂比賽。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多樣性以及實現教育方式的拓展,避免單調、乏味的課堂,帶給學生欣賞和學習的單一化。
再次,從實踐的視角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極具特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創立主題實踐課堂。比如“每逢佳節倍思親”、“走進京劇的臉譜世界”等——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德育過程中。
最后,學校方面要充分把握升旗、班會等重要的德育活動基地。很多教師在多年教育過程中,強烈感受到,每一次主題班會、升旗儀式帶給小學生的內心觸動是極大的。就在這樣一個環節當中,學生會感受到重任在肩,會感受到自己作為社會主義接班者的強大使命。因此教師要懂得牽引這種情感,培養學生的心靈觸感,讓學生的思想品格得到升華。
(三) 創設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對于處在快速成長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校園是他們品格形成的重要基地,因此良好的校園環境就會成為助推德育過程的良性條件。因此對于德育工作者而言,要想讓傳統文化成為浸潤人生的有力武器,成為打造德育品牌的重要基礎,就要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注重濃厚文化氛圍的生成。舉例來說,很多小學校園,即便是操場上的一棵古樹、走廊里的一幅古畫、班級里墻面上的一張掛畫、墻壁面的一塊板報,都要應被有心利用,通過良性文化氛圍的營造,為學生們打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最為需要的并不是教學環境的高端奢華,也不是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的多元奢靡,而是要在小學生成長的起步階段,讓有關品德、修養、文化的氣息縈繞在他們周圍,讓外在環境在潛移默化當中提升小學生的修養、禮儀性情與思想品格。如此的教學方式、如此教學環境的設計,自然遠遠優于像背誦古詩、背誦課文那般學習德育知識,所收獲的效果也會更為理想。
三、 結論
小學德育并非是一成不變、停滯的過程。相反的,德育會跟隨外在環境的變化,以及我國傳統教育政策的變革而不斷發生調整。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滲入傳統文化教育,讓傳統文化影響和浸潤小學生的人生,使他們自小便感受到良好品德和身心素質對于個人成長所能具有的積極意義,是需要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與小學生共同研究、共同前行、共同努力的。
參考文獻:
[1]李寧,劉曉輝.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小學德育相結合[J].教書育人,2016,(01):4-5.
[2]李日斌.就小學德育管理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教育,2016,(11):123.
[3]查玉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眾小學德育課程的銜接性[J].現代教育論叢,2016,(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