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崇州
摘要:我們語文常常是在指責中艱難前行的,盡管許多教師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但效果往往不夠理想。面對這些指責,語文教師有不少無奈和委屈,這源自教學中的兩大困惑:(1)當前教育中的花頭太多了,課不知道怎么教;(2)整天埋著頭以考綱為準繩教課。因此,對整個語文教學的狀況幾乎是隔絕的,不了解。所以,對語文教學現狀做一些系統的深入的思考,有助于教師廓清對語文教學的一些模糊的認識,走好語文教學之路。
關鍵詞:語文;教學;現狀;感悟
一、 高山仰止
飽經世紀滄桑,一生堅守講臺,榮譽著作等身,謙遜溫和仁慈,她真正體現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育魂靈。有這樣的前輩,本就是一件幸事,我應稱她為先生。讀她的《語文教學現狀的思考》,沒有權威式的命令,也沒有清道夫式的挑剔,只看到她一輩子為語文教育嘔心瀝血而至摩頂放踵的孜孜不倦身影。先生曾說:“一生鐘愛的職業只有一個——永遠的老師。理想就是一輩子學做一個合格的老師。”這樣的專業追求與教育情懷擔得起所有的溢美之詞。她說:“我老了,我朽了,老朽了”,但她的精神將代代流芳,能與葉圣陶、黎錦熙、朱光潛等學界泰斗媲美。
二、 越是困難越可愛
于先生對語文現狀的思考既追根溯源,探尋千百年來語文教育的文化源流及演變,又面面俱到,直陳弊端,引人警醒。有人說:“語文教師是戴著鐐銬在跳舞。”這話不假,的確有老師把自己和學生束縛在考試的藩籬中,封閉起來,但變革的聲音此起彼伏,逼著老師做些不痛不癢的改變。可是,窮則變,變則通,只要敢于認真嘗試,就是一個真正的“盜火者”。任何學科都沒有像語文這樣遭受到的指責和非議這么多,面臨的問題層出不窮。但越是困難多、問題雜才賦予這個最古老的學科無窮的生命力和時代性,“問題小孩”同樣可愛。
三、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千百年來,文學道與器的爭辯始終未有統一答案。但語文教育是以文字文學為載體,它面向的是鮮活的人,理應承擔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就像是人的手心手背。如果一味地拔高文章的價值與意義,那是空中樓閣。二者和諧統一于語文教育中,才能實現“語文的語文、人的語文”,才能提高學生心靈成長力。例如,在教學《老王》一課時,當楊絳問老王家住哪里時,老王回答卻是“我住那房子很久了”。老王為什么用房子代替家?學生瞬間明白“家”的符號意義和情感意義,也就明白了楊絳對老王的愧怍,進而會認識到自己的家庭。
所以,語文教育剝離不了人文性,更離不開語言文字的根。于先生說:“每一個漢字的故事無不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基因。每一個文字都是一個故事,是民族的故事。”這一點我深信不疑,每一個漢字都有張力,恰恰一個字就能統攝全篇。我也常從甲骨文、金文等字體去探究源流,進而找到教學切入口。指導朗讀時,漢字的內在張力就轉化成音韻美。所以,語文的審美同時體現在真善美的道德追求和音形義的藝術架構中。
四、 語文老師要葆有新鮮感
語文老師應該有一種一眼就能讓人辨識出來的氣質。當然不是老氣橫秋。這種氣質應該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語文老師的心態更平和,意志更穩健,追求的不是一分三率,而是把民族文化的根植入學生心靈。語文是一泓清泉,永遠都是源頭活水。語文老師的活水來自自身的教學焦慮。這不是一個貶義詞,也不是不成熟的近義詞。它指的是敬畏之心,對學生、專業和經典的敬畏。克服這種焦慮最好的辦法是不斷地學習,開闊視野,激活思維,修煉素養。于先生一輩子都在學做語文老師,更何況我們呢?深圳年度教師王雪娟備一篇《論語》,要讀和論語相關的5本專著,這需要勇氣,但是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是給學生“炒剩飯”,用一本教案管一輩子,或者做別人思想的“運輸機”。這是很可怕的,簡直可以稱作“專業墮落”。
我很幸運,我每天都帶著忐忑進教室,但是焦慮刺激后的就是勇氣,我才會與學生進行一次次精神對話。課后,我有積極地反思自己,不斷否定,不斷超越。今天,我終于明白,焦慮、勇氣和反思會讓一個語文老師謹小慎微地行走和大膽上下求索。
很多人都執教過《我的叔叔于勒》,包括錢理群、黃厚江等大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任取一個都可以把課上出彩,但我不能照搬。我只能抱著再發現的心態反復讀課文。我發現課文講了希望理想、家庭親情、社會倫理、童年成年四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錢為線索,導出金錢對人的異化的主旨和課核,而不是常說的批判人人都有的虛榮。執教《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篇課文,趙查老師從“壯”入手,引領學生誦讀、領悟詞的風格和詞人情感。走現成的道路或許會輕松很多,但是換一種視角會發現,壯是表象,悲是實質,整首詞透露的是壯志難酬的抑郁。找準這個教學點,我就梳理出詞人在醉、夢、醒狀態下都排解不掉壯志難酬的苦悶,更接近這首詞的悲劇意蘊。每天這樣倒逼自己鉆研教材教法,才能學有所得。
無論教學怎么輪回,都做到每堂課與之前都與眾不同,才有職業的幸福感可言。如果把課上得糊成一鍋粥,什么都教什么都不突出。這是在誤人子弟,老師自己都會出一身冷汗,因為我們沒有堅持學生第一立場的原則。
語文改革是任重道遠的事情,天下之事,無事不變,唯變不變。語文教育既要堅守傳統,也要與時俱進。常聽別人說:“語文難教,語文誰都可以去教,甚至語文都不用學,背背記記就行了。”這就大錯特錯了,要把語文教好,那得花一輩子的功夫。這一點,我特別敬佩教研員孫春成老師,即使快退休,也經常到學校上示范課,還總結出語文十大創新課型。這才是把語文教師做到了極致,真正地樂業。我希望能沿著于先生和孫老師的足跡,做一個勇敢的盜火者,做一個執著的苦行僧,做一個智慧的擺渡者。
參考文獻:
[1]時文利.以學促教教學相長——談中學語文教學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6,(9):92.
[2]邱支和.樹立時代教育觀.成為幸福執教者[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5,(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