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山
摘 要:隨著教學課程目標的不斷改革,我國對高中數學教學的課程進行了更改,調整了教學課程的基本課程體系、內容等,進一步構成素質教育的課程標準,因此在新課標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成為重要的話題,文章針對新課標的情況,提出一些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效率的途徑。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提升途徑
新課標的改革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在教育備受關注的今天,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成為教師們在思考的重要問題,在新課標提出之前,我國教育一直沿襲的都是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但是在新課標提出之后,逐漸的被“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取代,并且更加的注重學生全面的發展,因此文章對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的途徑進行了探究,以提高教學的效率。
一、 教師的課前備課準備充分
首先,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針對新課標的要求進行全面的了解,并且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詳細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學生需要提升的各項綜合能力,并且結合教材進行充足的準備,包括教學的重點、核心、目的等,并且需要提前想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然后進行適時的調整,從而使教學的內容更加的全面詳細,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然后,在教學之后,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進行相關作業的布置,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得到及時的鞏固,因此課前備課是教學效率提升的重要環節。
二、 對教學的方法進行優化
其次,教學方法需要隨著教育的改革進行不斷的創新,因為我國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因此在教學方法上面一直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不斷的講課,學生就是不斷被知識灌溉的機器,一旦學生的成績不好,教師就多多少少的會出現不愿意管理的情況,甚至在作業的布置上,也是多以題海為主,每天的作業都是不斷的進行習題的練習,尤其是高中三年級的時候,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帶來了無窮的壓力,而且也同樣壓制著教學質量,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是順應了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另外,補課、教學拖延等教學手段存在一定的弊端,同樣也需要進行優化,因為畢竟古有“勞逸結合”一說,只有將學習與玩樂進行結合教學,才能在輕松的氣氛中提升教學效率。
三、 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
然后,眾所周知,雖然學習興趣是教學的重點,但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新課標下,教師需要擺正自己的教學位置,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教學,以此提升教學的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教學方式進行輔助教學,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高效化,具體的方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從實際教學的目標需求出發,包括學生每一個階段性學習的特點進行教學的展開,比方說高一和高三就是兩個極端,教師需要根據每個階段學生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的轉換傳統教學的模式和教學的內容,在學生學到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所提升;第二,通過多媒體進行多元化的輔助教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加入一些課外的知識點和圖像進行結合教學,使整個教學的過程更加的先進化,以此改善傳統呆板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第三,就是專心的設計教學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課程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活躍度,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提高教學效率。由此可見,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自己真正的位置,起到引導教學的作用。
四、 對學生進行鼓勵
最后,學習的積極性是教學的重點,因為只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上去,教學的效率才能夠提升,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的對學生進行鼓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高中生大部分心理已經非常的成熟,有著自己的觀念和特點,甚至很多時候心理特別的敏感,很容易因為教師的一句話就進行改變,比方說,針對學習成績本身就不好的學生,教師一句“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還會干些什么?”就會打擊學生好不容易建立的積極性,但是如果將這句話改成鼓勵的話語“題不會?那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知識點會用到,好嗎?”,然后通過對涉及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進行基礎的訓練和學習,在學生有成就的時候進行鼓勵,以達到提升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以此提升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高中數學課堂效率的提升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但是所有的教學方式唯一不變的主體都是學生,而教師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這一點,進而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對學生主體教學方式的更改,進而提高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羅軍.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現代交際,2013,(02):169.
[2]張國忠.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學周刊,2015,(09):57.
[3]薛伯敬.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7):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