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娜
摘 要:本文以創新教育視野下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研究為主題,簡要分析了當前高中數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以陜師大版高中數學教材為例,就如何創新教學模式提出三點意見:一、愉快學習環境,激發數學興趣;二、設置問題情境,學會解決問題;三、開放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身份。
關鍵詞:創新教育;高中數學;教學模式;陜師大版
二十一世紀是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學校開始借助新媒體組織教學。基于此,教者認為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應當有效創新,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一、 高中數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作為基礎教育有機組成部分之一,高中數學教育一直以其嚴密的邏輯性、縝密性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但是另一方面,正是因為數學學科的這些本質屬性,導致學生遭遇重重學習挑戰。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即可獲得的,學生必須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大量經驗積累才可以獲得數學能力發展。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教學觀念走入誤區以及所采取的落后教學方法,致使學生無法獲得相應的數學能力發展。究其原因:一、 不同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水平不一而同;二、 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存在差異;三、 教師采取不恰當教學方法。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非常有必要創新高中數學教育模式。
二、 高中數學創新教育模式具體策略
(一) 愉快學習環境,激發數學興趣
高中階段,面對高考這座大山,學生學習壓力空前巨大,班級氛圍比較嚴肅、壓抑。在這樣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深深感到喘不過氣。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創建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興趣得以激發。教學實踐證明,游戲元素的運用對于增添課堂活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大有裨益。
例如在常用邏輯用語教學中,教者設計了通關游戲:每4人為一組,課件呈現30個×3列常用邏輯用語測試題,每一列為一關,分別涉及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全稱量詞與存在量詞、邏輯連接詞“且”“或”“非”三個知識點,每組限時答題,每完成一列即視為通過一關。比一比,看哪一組最先完成所有關卡。這樣簡單的數學游戲,不僅鞏固了本章常用邏輯用語知識,而且最大程度地開發了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在其樂融融的游戲氛圍中,全體同學異常高漲地投入教學活動,愿意主動配合教學,以往那種被動式的學習順理成章轉變為主動式的學習,教學質量的提高自然在情理之中。
(二) 設置問題情境,學會解決問題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論哪一方面的知識,學生都應當主動思考,才能實現知識的內化。因此,問題情境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求知欲望,促使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學習需要,設置問題情境,集中學生注意力,讓他們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提高認識,增強學習效果。問題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設置類比情境,引導學生在回顧以往所學知識的同時,順利導入新知;(2)設置無領導小組討論,加強生生互動;(3)如果有必要,可以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二次研究。
等比數列一節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在前面的章節已經學習過等差數列知識,而這兩者之間在概念、公式推導和求解方面存在相似性,因此等比數列正式教學之前,教者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過等差數列知識,大家知道后一項與前一項差為常數d的數列叫做等差數列,那么,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后一項與前一項比為常數q,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數列呢?借助語言上的提示,學生很快反應過來這一定是個等比數列。在此基礎之上,教者請學生參考等差數列通項公式推導過程,嘗試推導等比數列通項公式。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紛紛想要一探究竟。
(三) 開放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身份
受師道尊嚴理念影響,很多學生認為教師是高高在上、不好親近的,即便學習遇到問題,他們也不好意思向教師提問。高中數學課堂應當構建開放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身份,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觀察者,從而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提高教學質量。
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當多采用激勵性評價,樹立學生數學學習信心。學生回答不上來問題,教師不能流露出厭惡輕視的態度,而是要多用善意的眼神和激勵性話語,讓學生知道自己正在被關注,讓他們知道教師是相信自己的。
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每節課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教師還應當在課下與學生積極溝通,了解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一一作出解決方案,幫助每一位學生獲得數學能力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走過數十個年頭,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已經邁入新時期。高中數學課程應當不斷創新教育模式,以適應新時代發展潮流。與此同時,教師應當認識到,創新教學模式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需要一定的適應期。教師要付出足夠的耐心,促進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田斌.基于創新教育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設計的原則[J].儷人·教師.2015.7(11):123-124.
[2]周菊.基于創新教育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研究[J].讀與寫·體育教學刊.2015.9(03):56-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