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冬玲
摘要:“詩教”的雛形始于孔子“以《詩》執教”,據《禮記·經解》記載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對“詩教”含義的闡釋、實施的原則及其總理念均涵蓋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中,這對當今語文詩詞教學的施教過程和實質都頗有啟示。
關鍵詞:詩教;寓教于樂;踐行
隨著各種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席卷語文古詩詞教學課堂,詩詞教學究竟教什么?怎么教?成為教師最大的困擾;國學的推廣使古詩詞教育的外在形式更繁多而本質卻逐漸被淡化。面對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詩教理念中所包含的循序漸進的執教原則、由淺入深的執教過程、由外至內的品性修養、人格塑造等能夠提供良好的解決策略。
一、 從“興、立、成”看詩教之過程
孔子“詩教”理念中學《詩》是基礎,學禮是核心,學“樂”是最終目標,整個過程暗含詩詞教學中應緊扣基礎知識、能力提升、教學實踐這三大環節。
(一) “興”于詩詞基礎知識
在詩詞教學課堂上,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策略講授基礎知識。首先是改變話語方式,用精練、富含趣味性的語言講授詩詞的寫作背景、詩人生平、典故等,或以相關視頻作為介紹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其次,遵循遺忘曲線規律,注重知識點的復習。課前導入時回顧類似知識喚起學生的記憶;課堂提問注重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與構建;及時提醒學生自主復習并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最后,預習任務下放學生。如將詩詞的文化知識、典故、詩人生平事跡等分配給學生進行資料收集、概述,課堂上陳述,也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語言組織能力。
(二) “立”于詩詞能力提升
詩詞教學中注重朗讀能力與鑒賞能力。詩詞朗讀時,教師講授音律知識后加以范讀,在分析過程中指明詩人的情感與朗讀的語氣、語調如何配合。例如《春曉》,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斷句或誦讀斷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指明前兩句是雨后清晨所見之景,要以舒緩的語調表現寧靜,“曉、鳥、少”三字押韻,要延長語調表現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如此一來學生便可把握誦讀技巧。詩詞鑒賞時要求教師先講授基本知識、技法而后引導學生反復練習逐步提升能力。按詩詞體裁風格不同,擇優選取如抓詩眼、意象、典故等方法,如《次北固山下》題目中“次”表示駐扎、停泊,第一句“客路青山外”點題,“鄉書”“歸雁”則是表達思念家鄉的意象。
(三) “成”于詩詞實踐應用
詩詞教學中的實踐包含多個層面。一是詩詞讀寫結合。基于理解的抄寫可加強記憶;也可以實行創造性仿寫。從古至今詩詞仿寫、意境化用之例屢見不鮮。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化用崔顥《黃鶴樓》的意境,2001年蔣昕捷用文言寫了《赤兔之死》之后,歷年的高考作文中也都不乏用文言寫作的佼佼之作。所以教師要有意采取詩詞仿寫、改寫等方式訓練學生的能力。二是舉辦詩詞文化活動。有條件的可以參觀詩詞文化展或歷史博物館;也可借“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舉辦詩詞朗誦、我愛記詩詞等活動,豐富課余活動之時又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率。三是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豐富且適合各階段學生閱讀的詩詞,有計劃地進行詩詞講授活動,為學生詩詞習得構建營造良好的外界環境。
二、 從“詩、禮、樂”尋詩教之實質
“詩教”中詩、禮、樂教的內涵在詩詞教學中更加細化,也更具有時代性特征。詩是所有能啟發學生智慧的能力,禮是提升學生思想修養和品格的教育,樂則是構建審美理念的教育。
(一) “詩”可啟智
“詩”即以詩啟智。通過古詩詞基礎知識學習,學生能學到各個時期不同題材的詩詞,還有它背后的文學史知識。心理學認為人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在詩詞積累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的知識都會被編織在學生自身的詩詞構建體系中。另一方面,詩詞背誦能強化記憶能力,鑒賞能鍛煉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能力,意境品味能開啟想象力與思維能力,仿寫能提高寫作與創造能力等,這些能力都利于大腦智力開發。
(二) “禮”能育德
“禮”即以詩修身。在詩詞教學中,以詩詞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來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品味詩詞所言“志”的同時聯系現實生活。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頌母愛的偉大,并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句表達對母親的感恩。學生從中受到啟發,聯系生活,點滴中處處彰顯母愛的無私,進而懂得母親的辛勞付出,并有感恩、回報母愛的意識。再如《長歌行》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學生懂得時間的寶貴等等。
(三) “樂”可怡情
“樂”即啟智修身基礎上構建審美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音律知識講解,運用情感體驗法與學生共同分析感受;吟誦詩詞時配以與主題相似的古箏、琵琶等樂曲,意象經學生想象加工之后便可構建出優美的意境圖;也可適當講授吟誦調和古琴知識,學生能更精準地品味詩文的音律美,也能體會到詩樂融合的美妙。其次開展詩詞融合書畫的實踐活動。如欣賞山水畫品說詩詞意境,或以詩詞意境為題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畫出詩詞的意境,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與詩詞構造的意境相融合,審美意識也得以極大提高。
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孔子“詩教”的“詩、禮、樂”的三大實質層層深入,缺一不可,智育下的詩教廣開知識與能力之路,為德育和美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真善美的人格與高度的審美意識作用下,又會促使智育更加有效。“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詩教理念只有在結合當今語文詩詞教學的實際并加以創新之后,才能將發揮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1] 毛三紅.儒家人格思想與中學語文教學[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2] 鄧安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的詩教觀[J].古典文學知識,2013(3).
[3] 姜國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的詩教禮教樂教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現代大學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