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方
摘要:隨著當今時代的不斷變革,學生各方面都被賦予了很高的要求,新時期的師生關系也有了顯著的變化,出現了一些較為常見的問題:例如: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抱怨,學生被學業壓迫,師生間的感情變得脆弱,知識傳遞的方式越來越多,但溝通交流感情的時間越來越少。師生雙方的交往若處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下,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提高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就如生本教育所提倡的那樣: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應該是學生自己,教師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的確,在教育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地位,而夸大了教師的作用。我們為孩子服務了多少,我們的服務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嗎?就像本班學生的現狀一樣,學生疲于學習,思想倦怠,老師們雖然很焦急,可又沒有實際可行操作性又強的方法。
關鍵詞:和諧;精進;發展;生本教育;生態課堂
案例描述
學生出現“倦怠情緒” 師生擦出思維碰撞
上課講解試卷的過程中,學生又困又乏,無精打采,這時老師的心里有一種無名火竄上來。但站在眼前的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是一群“小大人”,雖然明白生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但老師已經沒有講下去的力量。這時就叫了課代表起來報答案,并解釋答題原因。出乎意料,老師發現這時班級里鴉雀無聲。偶爾課代表講不當的地方老師補充時,下面的學生還發出一絲絲笑聲。此時班級中仿佛有一股暖暖的能量在流動,把孩子們連成了一條潺潺的細流。在這過程中,細細聆聽,言語在流動,在生成……不知不覺課結束了,但卻觸動了老師的心弦。
學生當小老師,以往都沒有收到好的成效,可能是由于低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更不會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去解釋問題,缺乏一定的組織能力。而今,六年級的學生完全具備這種能力,同伴之間也喜歡這樣的方式,也許他們對老師早已審美疲勞,同伴間的吸引力更強。那就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孩子們自己組織教學,實現真正以生為本的“生態課堂”。
問題與討論
那該如何讓孩子們自己有效組織教學呢?如何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構建“生態課堂”呢?針對這些問題,我準備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 與生共同探討,整合教材內容。
上課前,首先讓學生參與老師的備課,選幾個較為活躍的學生,給他們看課本材料,讓孩子說說看到這些時自己的想法,給他們自由暢談的空間后確定主題。
(二) 立足“以生為本”,教會學生學習討論。
把課堂還給學生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討論。如何調控學生的學習討論呢?首先要注意時間的控制,避免學生借討論講無關的內容,使得討論流于形式。其次,討論時要有針對性,問題的提出要有的放矢以及對于問題的答案要有所預設。
(三) 適時點拔,還學生以“生態課堂”。
給予適當的指導,在生本課堂教育中,盡量不要干預學生的活動。但若學生偏離中心了,就應進行適當干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實踐與探究
(一) 第一次上課:小老師很興奮,有模有樣地模仿老師平時上課的流程就開始了。可沒幾分鐘就卡住了,老師趕緊支了招,可接下去他發出的指令沒人理解,又無法進行下去了。老師趕緊給小老師下了個臺階,由自己上完內容。怕這樣會打擊他們當小老師的自信心,就在課后問學生們“你們喜歡這種方式嗎?喜歡同學來給你們上課嗎?”結果同學們都認為這樣的方式他們很喜歡。課后找小老師聊的時候,他有點不好意思。這時老師對他今天的行為給予肯定并鼓勵了他,同時也給了一些建議讓他參考。他聽后直點頭,老師趁機說下次你先預習,多點時間熟悉會更好。
(二) 第二次上課:有了一次經驗,這次先讓他模擬上課,教師作配合,模擬了兩次后,感覺不錯,第二天就上場了,這次感覺他非常自然。前半部分比較順利,可當學生在回答練習題的時候就斷片了。因為平時老師操作時先請同學說答案,然后把答案串到句子中說一次,最后讓學生整體讀出句子。而小老師把中間環節都省了,這次老師聽著但沒站出來,而是作好記錄與他交流。這次他主動找老師說出了自己欠缺的地方,詢問該如何解決,交流后就申請第三次上課。
“生態課堂”帶來的變化:
1. 學生變得自信積極了。他們主動爭取上課或點評同伴的展示,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都主動向老師爭取下一節課10分鐘的展示。
2. 學生會互相合作了。自從開展了“小老師”上課活動。孩子們非常開心,課間常常互相討論、切磋。上課時也互相配合得更加默契,課堂總能呈現出活躍的氛圍。
3. 師生融洽,效率提高了。學生上課時教師作為一個旁觀者,在需要時給予適當指導。一節課下來老師和學生都輕松、愉快,而且掌握知識更牢固。生本教育真的讓老師得到了解放,讓學生獲得了自由!
結語
(一) 體現了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以生為本,是為學生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小老師自己掌握所學的知識點后進行融會貫通,把自己所學內容通過一定的方法傳遞給同伴們,不僅讓自己的知識進行了內化和遷移,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思維品質。
(二) 關注了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
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能獲得最大化的教學效益。而讓學生參與老師的備課,能讓我更清更透地走到他們心理去,縮小師生間的距離感。
課堂上一個微小的成功會讓我激動萬分,情緒難以抑制——我知道,我期待的就是每一個孩子幸福、充實的童年生活,還有就是課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美。
參考文獻:
[1] 張文質.中國最佳教育隨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