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結合我校英語自主學習中心運行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現狀,并引入教育生態學理論,對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的生態失衡現象進行了分析。以此為基礎,對如何有效進行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和構想。
關鍵詞: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教育生態學
基金項目:武漢科技大學2015年校青年科技骨干培育計劃項目《基于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自主學習研究》研究成果 項目編號2015XZ044
1 引言
為了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教育部于2003年啟動了“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被列為首批啟動的項目。2004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取代原來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提倡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持,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的方向發展。
在此背景下,國內眾多高校紛紛投入資金和人力,建成了英語自主學習中心(Self - access Center)。與此同時,教育部委托幾個國內主要的出版社在短短幾個月開發研制了四套大學英語教學軟件,并開始在全國180所院校試用。經過數年發展和完善,這種全新的英語學習模式已經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學習效果。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時,許多的相關問題也暴露出來,有待解決。
2 英語自主學習現狀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對英語自主學習的看法,項目小組分別對我校大一大二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發放了500份問卷,實際收回有效問卷450份。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匯總,我們發現,雖然約80%的學生對網絡自主學習持滿意態度(20%學生選擇“非常滿意”,30%選擇“滿意”,30%學生選擇“一般”),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
2.1 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效果認可度低。選擇“收獲很大,聽說能力提高很多”的學生只有約15%,而選擇“沒有收獲或收獲不大”的學生占了約20%。
2.2 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穩定。部分學生到自主學習中心去,純粹是為了完成老師規定的學習任務。甚至有的學生平時根本不去,等到了學期末的時候再到中心去突擊完成學習任務。更有掛機時,粘貼抄襲,代做等極端現象出現。
2.3 資源庫使用率低下。雖然中心的資源庫已有300G的內容,但種類過于繁多,內容良莠不齊,不能做到及時更新,缺乏吸引力。使得資源庫的總體訪問量和利用率遠遠達不到預期。
總體來說,在英語學習熱的大環境下,學生對于自主學習的開展是非常支持和贊成的,對于網絡自主學習也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和期望。這些十分有利于這種全新的英語學習模式順利開展和實施。然而,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網絡自主學習的效果離教師和學生的預期都有一定的距離,這也阻礙了自主學習中心的進一步發展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
3 教育生態學理簡介
教育生態學,是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科學,教育學和生態學是它的兩個重要理論基礎,它把教育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作為研究的對象。作為跨越教育學和生態學兩個領域的一門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教育生態學主要借鑒這兩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中,研究這三種生態環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環境的各種生態因子與教育的相互關系。
4 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生態失衡分析
從教育生態學視角分析,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可視作一個有機、復雜的生態系統,其中包括了諸多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由學生,教師和管理者組成的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組成的種群;非生物因子包括學習環境、社會環境等。
4.1 耐度定律與最適度原則
從教育生態學視角來看,生態個體都有對于生態環境因子最佳的承受限度。在這個限度以內,個體能獲得良好的發展;若是超過了這個限度,可能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從目前的實際調查情況來看,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學習之前,多數人已經進行了九年多的英語學習。進入大學之后,他們仍然需要進行兩年左右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這其中包括了大學英語讀寫課程,大學英語聽說課程,大學英語網絡學習課程等。對于一些基礎良好的學生,這些課程已經超過了其耐度,讓他們產生了厭惡感。另外,網絡自主學習系統部分練習設計不合理,致使學生想要高分完成單元練習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和削弱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影響了自主學習的效果。
4.2 花盆效應
“花盆效應”也稱為“局部生境效應”,指的是在封閉,半封閉的教育群體或教育系統中,學生的學習會脫離現實生活,從書本到書本也會產生局部生態環境效應。這種情況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更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實際調查來看,一些自主學習系統(如新時代交互英語)長期不更新,系統漏洞不修補,內容與時代發展脫節,缺乏新穎性和吸引力。這種近乎封閉的學習系統不符合學習規律,必然得不到學生的歡迎。另外,隨處可尋的參考答案加上學長的“口口相傳”,使得部分學生無心認真學習,而是通過抄襲,代做等流于形式的“捷徑”來完成任務。這些現象極大的惡化了自主學習的生態系統,造成其他同學跟風效仿,生態進一步惡化失衡。
5 結語
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環境,是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良性作用的結果。針對目前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的現狀,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努力。一方面,老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更多的參與進來,在學習策略,學習方法上給與學生更多的引導。同時,學校英語課程的開設,不必千篇一律,可以針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學時和學習內容上有一些靈活的調整。另一方面,自主學習系統的設計上,設計者可以將其設計成一個半開放的系統,在保持一些內容固定不變的同時,可以讓老師或開發人員后期靈活添加一些新材料,讓整個系統時刻處于動態更新中。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問題的出現不可避免,相信通過遵循教育生態學的理論指導,我們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發,進而推動改革健康穩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陶古斯.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大學生自主學習[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2]胡琰.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生態化體系的構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4年第7期
[3]吳志鵬.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調查現狀及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4年第8期
[4]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張俊(1981-),男,湖北武漢,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翻譯與計算機輔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