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霞
[摘要]鄉村旅游扶貧是扶貧攻堅工程重要的一部分,從民族地區來研究鄉村旅游業扶貧政策對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深刻意義。本文將民族地區2006~2015年的政策進行橫向與縱向分析,總結各個地區政策的異同之處。由于鄉村資源開發特色性不強,產業化水平低,且旅游的生命周期較短,不利于長遠發展。通過分析研究,以期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文獻統計;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4-0015-04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并出臺了扶貧規劃,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新疆、西藏、青海等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眾多,是扶貧攻堅的主要區域。由于我國貧困地區多位于地形險峻的地方,地理環境相對閉塞,再加上當時交通和通信條件較差,這就使得它們原有的獨特優美的環境得以完好保存。因此,以旅游產業進行脫貧具有現實意義。
鄉村旅游扶貧政策將旅游扶貧和鄉村產業聯合起來,是“造血式扶貧”的重要策略。目前我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一些貧困地區脫貧,但在實踐中尚存在扶貧過程中扶貧目標被置換、旅游扶貧招商與項目選擇并非基于社區實際和貧困人口利益訴求、貧困居民利益受損導致扶貧效益難以持續等問題。因此,如何更好地通過鄉村旅游扶貧推進扶貧攻堅戰略的實施至關重要。本研究對民族地區2006~2015年的鄉村旅游扶貧政策進行橫向與縱向分析對比,旨在為鄉村旅游扶貧更好的實施提供可行的建議。
二、文獻檢索
本文以各級大眾媒體有關扶貧的報道為中間變量,以此來反映國家和地區對扶貧的重視程度。大眾媒體的選擇可以包括互聯網、電視廣播和紙質媒體。若選擇網絡媒體,由于其時代性,很難找到20世紀90年代的數據,同時網絡媒體紛繁復雜,權威性弱,輿情引導的能力稍遜。若選擇廣電媒體,則搜取文字信息困難,整理難度巨大。因此,本論文最終選擇了全國性紙質媒體《人民日報》《中國民族報》《中國旅游報》和省級報紙媒體省級日報作為數據來源。在《人民日報》官網檢索系統可以得到1949年以后的報道數據,因此選擇《人民日報》可以提供較高質量的數據。為了研究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政策的空間差異性,將省級日報作為數據來源。由于數據的限制,僅能在知網報紙數據庫檢索到2000年以后的報道。
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將全文內容設置為“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進行報紙類搜索,共找出4266篇相關報道。在這些報紙中找出2006~2015年來有關鄉村旅游扶貧的具體政策和政策實施成效的文章,并將所搜索出來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以便后續統計分析工作的進行。
三、數據統計分析
(一)時空統計分析
1.《人民日報》報道數量
從上圖可以看出,《人民日報》關于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的報道數量基本成上升趨勢,2009年以后數量出現了幅度較小的下降。由此可知,國家對于民族地區扶貧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深。
2.省級日報報道數量
省級日報關于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政策報道數量也基本呈上升趨勢,且從2015年開始增加幅度變大,可以看出民族地區對鄉村旅游扶貧政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且省級日報與《人民日報》對于扶貧政策的重視程度基本相同。
3.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政策報道數量
(二)效率統計分析
本論文選取了GDP、農村人均純收入、旅游總收入和旅游接待總人數四個指標來對扶貧政策的成效進行分析。由于涉及民族地區數量較多,因此選擇了2015年數據進行鄉村旅游扶貧效率研究,以便于更好地將民族地區政策實施的差異進行比較。
1.GDP
從上圖可以看出,內蒙古、廣西和云南三個地區的GDP總值高于其他地區,新疆和云南的GDP總值居中,青海、西藏、甘南和寧夏的GDP值則最低。
2.旅游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
由上圖可知,2015年貴州、云南和廣西地區的旅游收入較高。對照前面的GDP值,總體上云南、貴州和廣西地區的旅游收入與GDP成正比,可見旅游業對地區扶貧工作推進的重要性。此外,云南、貴州和廣西地區的GDP值和旅游收入成正相關,而內蒙古的GDP值較高,旅游收入卻較少,說明貴州、云南、廣西這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旅游業的依賴度較高,而內蒙古則相對較低。
3.農民收入
2015年民族地區農民收入最高的地區是內蒙古,最低的是甘南地區,兩個地區貧困差距比較大,其他六個地區農民的貧困差距較小。
四、民族政策內容比較
(一)民族政策的相同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第五十六章提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第五十七章提出支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第五十八章提出完善脫貧攻堅支撐體系,脫貧攻堅重點工程提出了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動行動和“互聯網+”產業扶貧,實施電商扶貧、光伏扶貧、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實現3000萬以上人口脫貧。民族地區所有省份都根據十三五規劃提出了相應的具體政策。
貴州省提出推進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深入推進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實施旅游扶貧培訓工程;廣西省提出完善脫貧工作機制,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創建全國旅游扶貧試驗區;甘南地區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工程,做大做精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內蒙古提出大力發展扶貧特色產業,實施“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發展農家樂、牧家樂等特色旅游;寧夏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產業,實施貧困村“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行動計劃;青海省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實施“一戶一法”“一村一策”,實現就地脫貧;西藏發展種養業、農畜產品加工業和傳統手工業,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牧業基地;新疆依托鄉鎮旅游資源,探索和踐行鄉村旅游“企業+集體+農戶”的發展新模式,推動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鄉村特色旅游;云南省深入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扶持貧困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旅游和特色鄉村旅游。endprint
在所有民族地區的具體政策中,我們可以看出與十三五規劃有關的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大多都提出了“一村一品”“一縣一特”和“一鄉一業”原則,將旅游業與種養業、農畜產品加工業、傳統手工業結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閑山莊、農家樂、牧家樂。且對農村貧困地區給予財政支持,設立扶貧再貸款、稅收優惠、貼息支持等優惠政策。總的來看,民族地區關于鄉村旅游扶貧的政策在這些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民族政策的不同點
1.貴州省相關政策
其一,“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小康行動。黔西南州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脫貧攻堅,大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小康行動計劃和鄉村發展倍增計劃,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其二,扶貧攻堅“1+10” 配套文件。大力發展以鄉村旅游為主的旅游業,大力整合部門涉旅資源、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規范鄉村旅游開發、實施鄉村旅游提升計劃、實施“雁歸興貴”行動計劃。
其三,旅游扶貧工作新機制。把鄉村旅游作為精準扶貧、產業扶貧的重點,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部門服務”的旅游扶貧工作新機制。
其四,合作模式。園區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村+貧困戶”合作模式,由園區帶動周邊農戶以就業、創業等形式提高收入。
其五,保障措施。2012年,在鄉村旅游發展政策措施上給予了大力推動,制定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意見》和《大力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倍增計劃的意見》,明確了鄉村旅游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
2.廣西省相關政策
其一,旅游扶貧經營模式和“六大工程”。初步形成了五種旅游扶貧經營模式,且在2014年全區鄉村旅游與生態休閑產業發展工作現場會后,實施“六大工程”,鄉村旅游公共服務水平“上檔進位”,產業轉型升級,旅游扶貧工作步入發展快車道。
其二,旅游扶貧開發新模式。通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導推動、市場主體開發、全民主動參與和部門積極服務的“四位一體”旅游扶貧開發新模式,將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經濟優勢。
其三,打造鄉村旅游區。廣西省旅游區內的居民自發成立多家合作社,以“有機農業+旅游服務+特色文化”的方法打造鄉村旅游區。
其四,“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進入“十二五”之初,提出了實施“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的決策,幫扶貧困人口增加就業機會。
其五,政策推動。2013年7月3日,出臺了《關于加快旅游業跨越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多個旅游富民政策。
3.甘南相關政策
其一,“1236”扶貧攻堅行動。2015 年3月9日,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強化富民產業支撐,推進“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工程,做大做精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
其二,扶貧新模式。2016年9月29日,扎實開展景區帶動、項目整合、智力幫扶、農旅融合、經濟轉型五種鄉村旅游和精準扶貧緊密結合的新模式。
4.內蒙古相關政策
其一,旅游扶貧工程。科學推進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結合“十個全覆蓋”工程,重點打造一批休閑農牧業和鄉村旅游點、自駕營地和露營地、莊園式農莊。
其二,借力“十個全覆蓋”全力推進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自治區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推動了自治區鄉村旅游的發展。
其三,“10+3”工程。2015年,自治區旅游局提出重點實施旅游品牌創建、旅游扶貧富民等10項旅游工程和區域合作、融合發展、跨境旅游3項重點工作的“10+3 工程”。
其四,“周末內蒙古”工程。2016年5月25日,在接鄰八省區的交界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扶貧,推出了“周末內蒙古”,讓接鄰省區游客到內蒙古度周末,作為一個工程來推動。
5. 寧夏省相關政策
其一,“百企千村萬戶”扶貧行動。開展“百企千村萬戶”龍頭企業帶動扶貧行動,拓展信息、電商、光伏、鄉村旅游、慈善等新型產業扶貧,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貧困群眾自主就業創業。
其二,“五個一批”政策。2016 年8月26日,分類精準施策“五個一批”進一步推進,聚焦貧困村、貧困戶,各縣在扶持貧困戶發展以“5·30”養殖計劃和特色種植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積極發展光伏扶貧、鄉村旅游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
其三,“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2015 年3月11日,堅持大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依托中南部地區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扶持貧困村開展鄉村旅游。
6.青海省相關政策
2016年12月24日,制定印發了《2016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行動計劃》,提出“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的總體要求,結合旅游扶貧、休閑觀光農業、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并采取“景區+農家樂”或者“互聯網+”等多元模式,大力發展旅游業,通過旅游平臺讓更多老百姓脫貧致富。
7.西藏相關政策。
2015 年9月30日,在抓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上求突破:一是結合“旅游+”工程,開展鄉村旅游村官培訓和旅游規劃扶貧公益行動;二是重點開發“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富”的農牧小村鎮;三是開展旅游規劃扶貧公益行動。
8.新疆相關政策
其一,制定計劃。制定了《自治區旅游精準扶貧五年行動計劃》,打造具有新疆民族特色、西域風情和有較高知名度的鄉村旅游品牌。
其二,“144”工程。結合自治區申報的“旅游扶貧試驗區”和國務院扶貧辦、國家旅游局批復的10個旅游扶貧試點村工作實際,在新疆旅游扶貧發展上應重點抓好“144”工程,即“一個方向、四個重點、四個要求”。
其三,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新疆自治區縣市鄉鎮旅游資源豐富,通過開發民族風情體驗園、農家樂等旅游項目,結合生態扶貧搬遷和“美麗鄉村”建設,探索和踐行鄉村旅游“企業+集體+農戶”的發展新模式,形成了“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鄉村旅游格局。endprint
9.云南省相關政策
其一,抓住“兩大機遇”,實施“八大工程”。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工程,加大對貧困地區民族特色建筑的保護修繕和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積極申報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民族特色鄉村旅游發展。
其二,“造血式”產業扶貧。開展“造血式”產業扶貧,探索鄉村旅游和扶貧相結合的新模式,發揮該地精品旅游景區的帶動作用。
其三,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結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危房改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移民搬遷、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傳統村落及民居保護等項目建設,對貧困鄉村旅游發展給予重點支持。
其四,“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在連片特困地區,開展以中心村、特色村和傳統村落為重點的美麗鄉村建設,通過美麗鄉村示范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和民族特色村寨的典型示范,在貧困地區建成一批富有云南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三)民族地區相似政策
1.扶貧搬遷
新疆鄉鎮旅游資源豐富,通過深度開發民族風情體驗園、農家樂等旅游項目,結合生態扶貧搬遷和“美麗鄉村”建設探索鄉村旅游的發展新模式。在強化“西部勝景·美在巴州”旅游總體形象推廣會上有關“旅游+農業”方面提出了生態扶貧搬遷政策。同樣,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小康行動計劃中大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群眾搬出困局,為生態留白,為產業騰地。
2.發展模式
甘南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牧戶”的發展方式,延長牛羊肉、藏中藥材等特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貴州省建立了“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部門服務”的旅游扶貧新機制;廣西省大力開發特色旅游商品,通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導推動、市場主體開發、全民主動參與和部門積極服務的“四位一體”旅游扶貧開發新模式;新疆通過深度開發民族風情體驗園、農家樂等旅游項目,結合生態扶貧搬遷和“美麗鄉村”建設探索鄉村旅游的發展新模式。四個地區的發展新模式中都提到了企業和農戶的作用,將政府、企業和農戶聯系起來進行鄉村旅游扶貧開發。
五、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提升路徑
(一)開發當地特色旅游產品
在設計旅游產品時,要將民族地區特色考慮進去,形成以民族文化景觀實體產品。例如民俗博物館、民族村寨、以民俗風情為主題的旅游商業街區等。在少數民族地區,將居民的生活習俗與旅游業結合起來,建設具有民族韻味兒的旅游飯店,讓游客體驗不同地區的生活習俗。
(二) 加強市場營銷,走外向型發展路線
民族地區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但大多鄉村旅游的營銷力度不夠,需要政府協同當地對其進行有效宣傳。例如在云南、貴州等地舉辦一些民族風情旅游產業推介周系列活動,向全世界宣傳民族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從而進行招商引資。
(三)形成“政府+旅游企業+居民”的旅游扶貧工作機制
為保證扶貧工作有效進行,需要政府、旅游企業和當地居民三者默契合作。首先,地方政府應做好旅游規劃,從宏觀上對旅游扶貧開發進行積極引導和支持,并加大旅游的投資金額;旅游企業應在發展旅游的同時,設置工作崗位,解決一些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對當地居民進行教育培訓,提升其文化素養和實踐能力,為更好地發展旅游提供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博.資源縣旅游扶貧開發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5.
[2]周歆紅.關注旅游扶貧的核心問題[J].旅游學刊,2002,(1).
[3]鄧小海,曾亮,羅明義.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精準識別研究[J].生態經濟,2015,(4).
[4]李剛,徐虹.影響我國可持續旅游扶貧效益的因子分析[J].旅游學刊,2006,(6).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03-18.
[6]陳敏爾.政府工作報告[N].貴州日報,2014-01-24.
[7]韋鵬雁,河池.美麗家園流金淌銀[N].廣西日報,2016-01-18.
[8]韋繼川.建基地 扶龍頭 帶千村[N].廣西日報,2015-04-09.
[9]麻新華,陸秋霞.百色市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5,(5).
[10]俞成輝.在政協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N].甘南日報(漢文版),2015-03-09.
[11]楊蘇文.內蒙古旅游向世界招手[N].內蒙古日報(漢),2016-5-25.
[12]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寧夏日報,2015-12-31.
[13]三年集中攻堅 兩年鞏固提高 力爭提前脫貧[N].寧夏日報,2016-08-26.
[14]侯晶晶.立足革命老區的脫貧致富 因地制宜助力扶貧開發[N].寧夏日報,2015-03-11.
[15]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青海日報,2016-02-15.
[16]李世宏.明確使命真抓實干 穩步建設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N].西藏日報(漢),2015-09-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