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帆
[摘要]在具有一定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民族貧困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有效方式,可以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起到積極作用,是一種符合精準扶貧要求和科學發展觀的“造血式”扶貧模式。本文以東鄉族自治縣唐汪鎮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甘肅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了制約鄉村旅游扶貧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唐汪鎮旅游扶貧開發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唐汪鎮;民族地區;旅游扶貧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24-0062-02
一、甘肅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必要性
民族地區是指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和集中的地區,這些地區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和原生態的生活方式,這些資源是許多旅游城市所不能實現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城市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城市居民工作壓力不斷增加,導致城市居民對旅游的需求不斷高漲,這為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在國家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區的鄉村旅游業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推進農村社會進步、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所以,發展鄉村旅游對于民族貧困地區來說是一種“開發式”“造血式”的扶貧方式,民族地區居民只需要通過參與到旅游開發中,就可以實現在家門口的脫貧致富。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改善農村環境和農民生活,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二)可行性
甘肅民族地區具有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的基礎。首先,甘肅民族地區所轄的21個縣市,其地區跨度較大,有著較為典型的地質構造特點,加上獨特的氣候環境,造就了甘肅民族地區資源豐富、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其次,甘肅省獨有的裕固、東鄉、保安等民族,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 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在建筑特色上各有不同,在文化特色上風格迥異,這些特色景觀所展現出來的獨特魅力,充分體現了甘肅民族地區在旅游資源上的差異性,不僅可以開展以觀光為主要方式的觀光型旅游資源,還可以開展以文化體驗為主的體驗型旅游資源,是難得的旅游資源富集區。
甘肅民族地區具有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的可行條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國內旅游業呈現風起云涌之勢。2016年,甘肅省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219.2億元,其中一日游游客消費566.5億元,占全省國內旅游收入的46.5%。全省一日游收入比上年增加106.4億元,增長23.1%。全省國內旅游人均花費639元,比上年增長15.7元,一日游人均消費480元,比上年增加8元,一日游人均消費分別比上年增長17.7%。在國內游客對農業旅游熱情日益高漲的今天,鄉村旅游市場的運行態勢無疑給甘肅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保證,這將成為提升甘肅民族地區經濟水平、推動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的動力源泉。
二、唐汪鎮旅游資源特色及旅游產業發展狀況
(一)唐汪鎮旅游資源特色
唐汪鎮位于東鄉族自治縣東北部山麓下的川區,當地人俗稱“唐汪川”,洮河下游谷地,面隔洮河與臨洮縣紅旗鄉相對。唐汪鎮距省城蘭州市60公里,距臨夏市55公里,距東鄉縣城鎖南鎮30公里,轄12個行政村,是一個東鄉族、回族、漢族雜居的農業鎮。鎮境內群山環抱、洮水北流、川原開闊、溝渠縱橫、灌溉便利、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文化發達,尤為著名的是紅塔寺、牛形山、囤子溝,歷代文人多所題詠,曾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條重要津渡,“絲綢古道河淳口,晚上杏花第一村”享譽省內外。這里盛產的大接杏,色艷味甜,肉厚汁多,稱為果中之珍品。每到清明時節,洮河沿岸萬畝杏花競相開放,到處呈現出一片花的世界。每年大接杏開花時節和瓜果成熟時節,唐汪鎮都會舉辦“杏花會”和“杏子節”,通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客商前來觀賞。
(二)唐汪鎮旅游產業發展狀況
首先,由于區位的制約和教育水平落后,唐汪鎮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但唐汪鎮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慕名而來的散客旅游人數有所增加,但缺乏進行區域性的資源整合,以及科學規劃和開發,導致豐富的資源未能發揮其價值。其次,旅游業是典型的形象經濟、眼球經濟和地域經濟。因此,發展旅游產業,宣傳推介和市場營銷必須先行,雖然州、縣旅游部門對唐汪旅游的宣傳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唐汪第一站”博客、“唐汪”微信公眾號等非官方網絡平臺也在積極推介唐汪旅游,但宣傳效應并不明顯,而且宣傳內容也僅僅停留在“隴上杏花村”這一主題,顯得過于單調。
三、唐汪鎮鄉村旅游扶貧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落后
唐汪鎮的許多旅游景點基礎設施落后,主要表現在交通不便利,公路路況極差,道路崎嶇坎坷、塵土飛揚,嚴重影響了游客入村旅游的興致。除了交通設施差以外,還存在諸如景區廁所、道路指示標志等配套設施及通訊、住宿、餐飲、娛樂等設施的不健全。
(二)旅游人才短缺
甘肅民族地區旅游人才的短缺,導致鄉村旅游扶貧開發一直處在一個比較低級的水平上,唐汪鎮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農民旅游從業者旅游服務意識相對較差,旅游專業人才緊缺,都會嚴重限制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程度。
(三)缺少科學規劃
盡管唐汪鎮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由于民族地區農民觀念滯后,開發意識不強,對旅游資源的價值認識缺乏敏感性,缺少綜合性的科學規劃。加之旅游開發從業者在開展鄉村旅游扶貧的過程中,不遵循旅游開發的規律,不考慮市場需求,盲目跟風模仿,喪失了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導致鄉村旅游得不到長遠的發展。
四、唐汪鎮鄉村旅游扶貧路徑選擇
(一)以民族文化和鄉村性為載體,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endprint
村落所具有的鄉村性是產生鄉村旅游的主要動因,鄉村的魅力在于它能夠提供城市所沒有的東西。唐汪鎮旅游資源豐富,且擁有獨特的地域面貌,所以,可以通過發展具有自己獨特性的鄉村旅游來帶動其經濟發展,實現脫貧致富。比如對于千年古剎紅塔寺、山神廟遺址等具有民俗文化的開發,要注意保持其文化的本真性,突出鄉村特色,彰顯其文化內涵。其次,唐汪鎮是一個多元民族居住的區域,主要是由東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漢族、蒙古族等民族構成,因為該地區民族眾多,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基本都不相同(這些民族主要的信仰為伊斯蘭教、藏傳佛教、道教),這就造成了各個民族的民族屬性各不相同,但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默契和理解,這種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也是唐汪鎮鄉村旅游的不同之處。
(二)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鄉村旅游的發展
由于鄉村旅游在我國發展較晚,民族地區的鄉村旅游更是近幾年才慢慢受到關注,大多民族貧困地區的居民依舊認為外出務工和耕作是主要收入來源,對旅游幫助他們脫貧的認識還不全面,所以要提高唐汪鎮居民對大力發展本地鄉村旅游的重要性認識,讓他們了解到本地旅游是增收脫貧重要方式。同時,讓本地居民不斷學習旅游、經濟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更好地適應唐汪鎮旅游發展的要求。此外,要讓唐汪鎮居民在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明確他們的目的性,發展鄉村旅游的目的就是發展鄉村經濟,努力使當地居民增收脫貧。
(三)轉變發展觀念,變政府推動為“政府+市場”型發展模式
鄉村旅游扶貧開發需要地方政府科學規劃,積極引導和支持。對于唐汪鎮的旅游扶貧而言,必須要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同和支持,走政府主導型的旅游扶貧開發之路。唐汪鎮要讓當地居民從鄉村旅游業中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就要充分發揮政府在鄉村旅游扶貧中的主導作用。在政府合理有效的監管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這是實現旅游扶貧的關鍵要務。有開發經驗的經營主體能夠更好地將旅游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從而為唐汪鎮帶來更多、更好、更切實際的旅游發展機會。
(四)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改善旅游基礎設施
資金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條件之一,資金缺乏制約了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所以建立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的信貸融資體系至關重要。比如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資金,以股份或合資經營等方式進行開發。唐汪鎮目前的基礎設施勢必滿足不了游客的需要,其交通公廁和衛生等公共設施仍然達不到游客的滿意,要實現全面發展鄉村旅游業,就迫切需要資金來保證基礎設施的建設。
(五)樹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必須要樹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意識。唐汪鎮鄉村旅游的的發展重點不僅在于扶貧,還要以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基點,達到經濟、社會和文化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唐汪鎮現存的紅塔寺石窟、廟坪寺等古跡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其歷史價值將會減少。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中,一方面要提高當地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更要重視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唐汪鎮鄉村旅游的發展達到經濟、文化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總之,唐汪鎮的鄉村旅游扶貧應在政府主導下,以鄉村旅游區的基礎設施為基礎,堅持以本地民族特色為生命,轉變發展觀念,讓本地居民更多地參與到鄉村旅游扶貧中,并加之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方式,才能實現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朝映,楊明凱. 發展旅游業與貴州扶貧攻堅[J].貴州社會科學,2005,( 2).
[2]馬子紅,朱紹輝,趙魏.西部民族地區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對策探析[J].生產力研究,2013,(8).
[3]金祖勇.促進當前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探討[J].旅游縱覽,2014,(7).
[4]楊阿莉,把多勛.民族地區社區參與式旅游扶貧機制的構建——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5).
[5]李菁.少數民族民族社區農戶參與旅游發展問題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