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愛香
摘 要:小學數學以往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保證課堂教學效果上作用不明顯,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已經迫在眉睫。伴隨著新課改的大力實施,在探索何種學習方法更適合小學數學教學,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還是老師,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討,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整體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現狀及對策
以往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唯一標準的考核辦法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新課改中逐步淡化了學習成績的影響,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上,并致力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這對沿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小學數學老師來說則是一種挑戰,如何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邏輯數學思想和自主學習能力成為老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比較多,比較零散,學生在理解學習上有一定難度,也涉及到許多概念、定義等。很多數學老師在教學中不太重視這一部分的教學,輕視了對這些基本概念、定義等的解讀,老師照本宣科,學生似懂非懂,導致學生對這些內容只能是死記硬背,通過大量的習題強化訓練。缺少基本的了解,只能是用來應付考試。
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當前數學教學中,由于面臨小學升入初中的壓力,成績的好壞成為指導老師教學和衡量學生的一個重要標尺,老師片面地強調考點,基于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完全是圍繞考試進行,不允許學生提問過多的為什么,強調的方式也是反復的教育,逐漸使得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減少,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數學課堂成了老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長此以往就導致了老師講,學生記、練完全脫節的現象,對數學課本上的基礎性的定義等掌握的都是表層的意思,一旦碰到相對復雜的數學題目,學生就無從下手解答了,學生沒有在深化理解上實現真正的突破,沒有與自身能力的提升有機結合起來。
二、從多個層面提升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質量水平
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缺少一定的自控能力,上課期間的注意力很難持久保持,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同時,數學不同于其他學科,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且內容本就枯燥無味,這就使得老師的講課形式非常單一,主要是通過語言和數字來進行表達,理論性非常強,邏輯水平較高,學生在接受起來時有一定的難度,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效果,強化學生數學學習的自覺性,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環境下自主接受老師所講授的各種數學知識。因此,老師必須首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從數學思想層面打開突破口,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現實中學習知識,從數學思想的高度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潛力。例如,老師在講解“時分秒”的時間關系內容時,稍微簡單的內容學生還可以接受,但是,當關系變得復雜時,學生則很難理解,這個時候,就可以從思想認識的角度切入,通過實物操作,將相關的時間讀數在表盤上體現出來,通過時針、分針和秒針的實際走動來充分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不僅使學生看到了實物,將抽象的數量關系具體化,還進一步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興趣,在幫助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方面作用明顯。
傳統的數學教學上,老師擁有絕對的發言權,學生只能一味地被動接受與學習,對很多問題即使有疑問也只能留在心中,長此以往,不僅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還不利于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不利于拓寬學生的數學學習視野,學生對數學的基本內涵也缺少一定的理解。因此,老師必須把學生放到一個相互平等的位置,將學生放到課堂的核心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發言和質疑的機會,允許學生犯錯和改正,這樣學生圍繞數學學習的各種疑問就都會批量涌現,學生數學學習的認識火花就會充分迸發。
當前,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更多的是體現在了各種考試、作業本等上面,一定程度與社會生活脫鉤,當真需要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生活實踐問題的時候,學生的表現能力往往不佳。因此,數學教育教學方法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跳出這些窠臼,老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靈活地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將數學知識引入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結合現實,從實際應用的層面找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這樣不僅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了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還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以往的時候,老師主要是采用相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來組織數學教育教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整體的學習興趣不高,自主學習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基于整體教學效果提升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老師就需要從數學思想應用等多個層面來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這樣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薛志平.淺析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數學世界,2016,13(5):14-16.
[2]馬志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策略[J].小學數學,2014(3):21-2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