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
摘 要:小學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但是,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體育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訂教學方案,采用分層教學理念和模式,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感受,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體育教學
新課標要求小學體育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引進先進教學理念,完善教學設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當然,在應用分層教學模式之前,體育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這樣才能發揮出分層教學的作用,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一、小學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方式單一
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地區出現了體育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體育教學缺乏針對性,沒有注重學生個體發展。單一的教學方式使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阻礙學生的成長。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在不了解學生身體狀況的前提下開展高強度訓練,這不僅沒有起到增強體質的作用,反而還會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
2.教學課堂傳統
事實上,很多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存在認識和理解上的誤區,認為體育教學就是帶著學生跑步,簡單地鍛煉,這也就導致體育教師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一人主導,課堂氣氛沉悶,教學質量低下。也正是因為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體育教師認為體育教學就是讓學生應付期末考試,教師也就單一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對學生而言是十分不公平的,無法真正體現出學生的能力和特長。
二、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1.充分了解學生
在新課標下,充分了解學生是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所謂的分層就是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實現有效教學。體育教師了解學生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基本的就是溝通交流,體育教師要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能夠從學生的內心需求出發,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境,真正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素質教育對小學體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體育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掌握心理學知識,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找到教學的入口,合理制訂分層教學方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2.教學分層
新課標要求小學體育教學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制訂教學和考核標準,提高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匹配度。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體育教師就需要先訓練學生的體能,從最基礎的項目開始,多鼓勵學生,不要讓學生因為基礎差感到自卑,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訓練的時間。對于體能較強的學生,體育教師可以為學生增加訓練的難度,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看到更多可能性,挑戰自己,戰勝自己。
3.分層評價
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每位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時間,但是在自主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多種問題,比如學生的動作不規范等等,體育教師要時時關注學生的練習過程,并及時給予指導。體育教師要有耐心,有責任心,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從根源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動力。在新課標下,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學評價實際上就是還原學生學習過程的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評價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為后續教學方案的制訂提供依據和支持。素質教育要求體育教學評價也必須堅持分層原則,分層教學評價必須建立在分層教學基礎之上,教師要根據為學生制訂的學習方案展開教學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方案不同,那評價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當然,無論是分層教學方案還是評價標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學生的成長進程來做出調整,真正為學生考慮,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體育是小學教學中至關重要的課程,體育教學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成長。但是,從小學體育教學現狀來看,很多地區小學體育教學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等等,不符合新課標教學要求,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在新課標下,分層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小學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等,分層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來制訂教學方案,實現有效教學。分層教學也是尊重學生的一種表現,學生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性,而分層正是照顧每一位學生的感受和成長需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幫助學生走出學習的困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汪凌云.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38):127-128.
[2]董永紅.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與評價,2018(1):144.
[3]徐新偉.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46):200-20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