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姐
摘 要:目前,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被廣泛濫用,隨意性很強,因此很有必要對此進行一番梳理,以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基于這一認識,文章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就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要素構成與界定依據進行深入分析,并通過對其進行梳理與反思,探索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生成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程改革;界定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7-31
“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成為“熱詞”,理所當然,因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但由于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沒有作出統一定義,致使“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的表述眾說紛紜,把握尺度因人各異,因此使得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工作上因標準不一而參差不齊。筆者作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對“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有著直接的感受,尤其是對其要素構成和界定依據有更深的感悟。這些感受和感悟或許欠缺高度,但畢竟來自教學實踐,是教學中的一種本能,期望這些原生態的感受和感悟對今后“核心素養”的科學表述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一、對核心素養的理解應穿越現象的迷霧,從狹隘的視野中走出來
筆者對小學數學的核心素養雖沒有很系統地去關注和很深入地去研究,但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深深認識到,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這一概念,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不是技術層面上的而是具有戰略高度的,它的本質是一種思維形式。換句話說,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是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觀的有機融合。這個融合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先天與后天的融合。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和復雜的課程。要學好這門課程,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無論是數學思維的培養還是數學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先天條件與后天努力。具有良好先天條件的學生,就會對數學的學習充滿靈性,對數字表現出高度的敏感性。但是,沒有后天的努力,再好的天賦也有江郎才盡的一天。勤能補拙是良訓,通過后天持續不斷地把數學思想融入頭腦,使頭腦中的數學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相信總有一天數學思想會被植入腦海,腦海對數學數字也會充滿靈性的。
(2) 方法與能力的融合。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從學生群體中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凡是有一定數學素養或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就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善于對問題作出假設,尤其是比較善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技巧和運用自己才智解決客觀現實問題。技巧就是方法。一旦學生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就會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能領悟到數學原來并不是枯燥無味的學科,而是充滿魅力的學科。對于數學而言,能力是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有解題能力的學生,一般思維都比較嚴謹,對于簡單會做的題目能夠準確無誤解答,對于難度大的題目能夠通過所學的知識以聯想或推理方式找到題根和題源。由此可見,數學素養是方法與能力的融合。
(3)知識和技能的融合。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是小學生必須掌握和具備的基本本領。在日常數學教學過程中,筆者一貫堅持“以本為本,以綱為綱”,即堅持以課本為主要教材、以教學大綱為主要依據開展教學。盡管有人認為這種教法保守、缺乏創新意識,但所教的學生沒有辜負筆者的期望,他們絕大多數能夠運用課堂上所教授的數學知識,特別是能夠運用所掌握的基本定理以及公式,解答現實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數學技能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數學操作技能,另一類是數學的心智技能。前者是指完成數學任務的機體活動方式,后者是指順利完成數學任務的心智活動方式。具備相應數學技能的學生,能用高超的方法進行數學學習,對所學過的數學知識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二、盡管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眾說紛紜,但對其實質內涵還是基本達成一致的
近年來,盡管不同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基于各自的社會現實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路徑,在闡述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時眾說紛紜,但對于將核心素養融入課程教學,數學素養的獲得只有數學學習這一條途徑,數學素養是每個學生都需要具備的等,大家基本達成一致的,尤其是他們共同認為,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要素是由以下三個方面構成的:
(1)數學人文。日本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認為:“無論是對于科學工作者、技術人員,還是數學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數學知識是第二位的。”[1]在數學教學中,筆者堅持這樣一種觀點:各種人才的培養都有其共性的一面,這種共性既不是數學知識,也不是解題能力,而是數學觀念,說徹底一點就是數學人文。所謂數學人文,就是指具有數學特質,對數學產生持續興趣,善于用數學思維品味數學之美,善于用數學語言增添數學魅力,善于用數學眼光發現數學問題,善于用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數學人文的內容相當豐富,筆者將其整合歸納,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數學的規則,使人們形成內在的自我約束力,從而敬重社會公德、秩序、法律;數學的嚴謹,使人們養成周密、有條理的思維方式,從而樹立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數學的論證,使人們客觀理性地對待真與假,從而在心靈深處刻上“真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哲學道理;數學的美感,使人們對美的感受和欣賞提高到文化層面,從而致力構造一個和諧統一的現實世界。
(2)數學意識。培養學生數學意識,是小學數學教師一直努力的方向。所謂數學意識,是指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主動地、自覺地用一種數學眼光,從數學的角度進行觀察分析,并利用數學的知識和方法進行闡釋或解決的一種精神狀態。它以數學概念為基礎,通過數學命題、數學推理等形式揭示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形式的內在聯系,進而形成數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等。當然,要實現小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和建構,并非一件輕松、容易的事。尤其是隨著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數學意識的培養和建構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特別重要的內容。基于這一認識,在教學活動中,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從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興趣入手,激發他們以學習主人的身份融入課堂,養成數學思維的習慣;其二,從培養小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生活的能力入手 ,激發他們構建起符合自身特點、對自己學習有利的數學學習模式;其三,從培養小學生以數學解構數學入手,激發他們運用數學本質和規律拓展智力邊界。
(3)數學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把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混為一談。雖然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二者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數學思想是人們在對數學理論與本質內容進行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從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中概括、提煉和升華出一些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觀點。所以,數學思想的基礎性、奠基性、理論性、抽象性、總結性和廣泛性都要比數學方法強得多。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深深體會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非常重要,只有讓學生具備了數學思想,其數學的能力才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掌握了數學思想,就是掌握了數學的精髓。基于這一認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筆者堅持“將學生學習數學的強烈意愿作為基礎,充分發揮數學思想的引領作用”[2],注重通過借助科學、合乎實際的推理將較為復雜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熟知的或較為簡單的數學知識;把較為復雜的現實生活情景,通過理性思考將其抽象為數學問題,然后運用數學模型加以解決。
三、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不能僅針對某個方面開展,而是要注重綜合、均衡、協調發展
對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迄今仍有不少人將其簡單定義為“素養+數學例子”,或是簡單地將“數學知識、數學技能、關鍵能力、情感態度”中的幾項相加起來。之所以產生或造成這一誤區,最關鍵的問題是沒有認識到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具有基礎性、普遍性和高度關聯性等特點。因此,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界定,既要立足于“小學生”這一特定的年齡段,又要能夠滿足未來生活、學習對數學的挑戰和新的超越這一目標;既要重視其生成經過,又要重視其外在表現,尤其是在真實情景中的反映。基于這一認識,為更全面理解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必須注意把握以下兩點:
(1)編制的數學測試題必須符合地域特色。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使用的教材并不統一,有的地區使用人教版,有的地區使用蘇教版,也有的地區使用北師大版等,甚至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學校也可能選用不同版本的教材。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不同點最明顯的表現是教材難度和側重點不同,而選用哪一個版本的教材是根據本地區或本學校的學生數量、水平以及競爭程度來決定的。從當前的教學與測試的情況分析,不難發現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學校的測試題不盡一樣。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注重對書本知識和技能的講解,注重學習的結果,則設置測試題目時必然是中規中矩;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則在設置測試題目時就會相對靈活,讓學生有展現自己才能的空間。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對當前很多地方設置的小學數學測試題持有不同的看法,總覺得他們設置的試題沒有緊扣教學實際,沒有真正體現與核心素養密切相關的數學人文、數學意識以及數學思想,盡管有的也設置了一些變式題、探究題、拓展題等。因此,筆者認為一套完整、體現地域特色的數學測試題不僅是檢驗學生學習數學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檢驗學生是否具備數學思維,能否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的標準。
(2)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必須加大探索力度。所謂教學策略,是指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特定目標,依據教學主客觀條件而集成制定的教學方法、活動程序、組織形式和技術手段等。概括地說,教學策略就是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由于國內外學術界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研究層面、研究角度、研究方式不同,造成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探索也不盡相同。而教學策略的不同反過來又影響到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中,筆者一貫倡導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會做某一道習題,能夠順利通過考試,而是讓學生在數學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其中的奧秘,從發現中獲取知識和獲得快樂,從而更加喜歡數學和熱愛數學。為此,筆者建議學術界及小學數學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生成的教學策略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使每一教師都對學生進行最有效的教學,讓學生的綜合素質都得到最切實的提升!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毓信教授曾經指出:“如果缺乏足夠自覺的話,數學固有的特性可能在各個方面導致消極的后果,包括研究思想、學術態度乃至人生哲學等。”鄭教授這段話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很強的針對性:積淀數學核心素養,不能簡單、機械地以“對”與“錯”來進行取舍,而是應對其可能會出現“好”與“壞”作出深入、理性的利弊分析。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看到,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并永遠在路上,它需要教師和學生的融為一體、共同努力才能一步步實現。
參考文獻:
[1]陳華英.開學第一節數學課的教學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8(3):62.
[2]嚴苗苗.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要素分析與界定反思[J].基礎教育研究,2017(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