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騫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現已公布,新高考將在更多省份推開,新課標新高考新時代背景下的高三復習課應該有新氣象。文章主要從情境問題的設計、學科內容的整合、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及講評課中思維導圖的構建四個方面對如何開展基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三政治復習課深度復習進行了一番探索。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三政治;深度復習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7-25
在許多人的一般認識中,高三的政治復習課無外乎就是教師從各地精選試題,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大量地刷題。其實,這樣的復習模式早已落后,與新課標新高考的要求也是相違背的。在“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之下,命題者在命制試題時,無論是情境材料的選取,還是問題的設置都會從素養的維度加以研究和考量。新高考突出對考生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查,即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把知識的考查寓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之中。學生如果缺乏學科核心素養,在面對復雜情境問題甚至是具有挑戰性的復雜情境問題時,是很難靈活調動和運用知識進行創新性作答的。所以,我們在新時代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三政治復習課教學中,應努力探索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深度復習教學模式。
一、創設真實復雜的生活情境
馬克思說過,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高考作為全國性的選拔性考試,在目前的國情下,社會關注度極高。高考命題敢于直面現實世界,回應時代的口號,非常典型的如2017全國Ⅰ卷第38題考查“我國消費品供給存在什么突出問題?我國生產企業應如何應對?”2018年全國Ⅰ卷考查“憲法修改是如何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因此,高三政治課復習應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貼近生活,貼近時政,大膽而積極地創設真實復雜的生活情境,并精益求精地設計情境問題,從而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情景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情境材料,針對學生內心蓬勃的求知欲望,把課堂適當的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其思維能力提升,這樣的課堂更有活力也更有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復習《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時,筆者設計了“中美貿易戰”背后的哲學這一議題,為學生精選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材料,并在這一情境背景下,創設了三個問題,形成一個問題串:
(1)中美兩國在哪些領域存在矛盾?你認為當今中美之間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2)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為何美國選擇芯片等高科技行業遏制中國相關行業的發展,假如你20年后成為中興通訊董事長,你會怎么突破企業發展的瓶頸?
(3)假如你是商務部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當記者請你評價當前的中美貿易關系時應如何回答?
中美貿易摩擦是2018年影響深遠的重大時政熱點,很多學生對此也非常關注。中國是一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社會主義大國,而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兩國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體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臺灣問題、南海問題等多個領域存在矛盾。這些具體的現實國際問題,不是靠簡單的記憶就能解決的,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這三個遞進的問題既需要學生熟練理解并運用矛盾的相關知識,還需要學生了解國際社會、經濟全球化等跨模塊內容,從而使學生達到思維螺旋上升的效果。解決這樣的問題,既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也有利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知識,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
二、注重學科內容的整合性
高考注重對學科基本知識的考查,每一道思想政治高考試題都會涉及學科基本知識,但是,高考畢竟是要為選拔人才服務的,對知識的考査既強調基礎性,也強調綜合性、創新性和應用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中也明確強調要注重學科內容的整合性對評價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對學科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注重考查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需要學生整合相關學科內容以應對特定問題情境,執行特定任務,由此提供確認水平的證據。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都有其基本結構,任何與該學科有聯系的事實、論據、觀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斷地納入一個不斷統一的結構之內。這種基本結構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科學因素,應該成為教學過程的核心,因為學生如果掌握了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他就可以獨立地面對并深入新的知識領域,從而不斷地獨立地認識新問題,增多新知識。”因此,高三的政治復習課不僅僅要系統復習基礎知識,而且需要按照一定邏輯關系完善學科知識結構,促使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及其內在的相互關系,實現知識結構化,從而引導學生在面對具體情境時能夠聯想并運用結構化的知識化解問題。
比如,“依法治國”是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中的重點知識,法治意識也是學生必備的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教材在第三單元對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的關系做了一定的的介紹,但落實這一基本方略的具體知識分布在一、二、三單元,其中涉及公民、政府、人大、中國共產黨、政協、司法機關等多個主體。筆者讓不同的學習小組從上述不同的角度歸納各主體怎樣貫徹落實這一基本方略,然后各小組在內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展示,其他小組成員可以質疑并不斷地補充完善,最后教師只需錦上添花就能夠幫助學生整理生成知識結構圖。
三、以生為本,重視學生主體作用
高三的復習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壓力巨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至關重要。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當下,高中生個體思想活動日益活躍 ,呈現出差異性、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的特點。以往舊課標的基本理念是以課程為核心,而新課標中課程基本理念變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學生為核心,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因此,教學中必須以生為本,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經過常態性的展示、質疑、判斷、對比,經歷個性化差異化思想觀點的碰撞,更能使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可所學知識,培養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此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極具創新精神的亮點就是強調塑造活動型學科課程,它體現了學科核心素養主導課程實施的內在邏輯。教師在緊迫的高三復習中不應隨波逐流,應具備清晰的學科任務意識、效率意識,可根據學生情況靈活采用時政點評、觀點辨析、綜合探究等活動形式,鍛煉學生不同角度的思考能力,讓其擺脫枯燥而單向的知識灌輸和機械的解題訓練。筆者的高三復習課,無論課時多么緊張,無論什么領導前來聽課,都堅持不懈地用每節課最初的5分鐘讓學生進行時政點評,如“債轉股之分析”“如何看待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如何看待朝美、朝韓關系的改善”“如何看待近期出現的芯片熱,可否舉全國之力大干快上地發展芯片產業”“共享單車真的環保了嗎”。以“債轉股之分析”為例,筆者刻意地引導學生闡述“債轉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基于分類與描述的學科任務),實行“債轉股”對國有企業改革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基于預測與選擇的學科任務),對“債轉股”改革會導致國有企業“巨嬰化”這一觀點進行評析(基于辨析與評價的學科任務)……時政點評的內容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也可以教師提前指定,讓學生從某個角度對社會關注度高的的現象與問題進行描述與評價,通過長期堅持不懈地訓練,盲目運用舊有套路解題的學生少了,學生熟練地提取、解讀情境信息,綜合創造性地運用結構化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核心素養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新課標的精神也能夠真正得到落實。
四、構建思維導圖,提高講評課效率
高三的作業和試卷相對于高一高二肯定明顯增多,及時而有效的講評,能反饋發現教、學、評中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具有鞏固基礎、提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很多教師的講評課成了答案展現課或者純粹的就題講題,學生學之無味,效率可想而知。我們教師常常發現某類題型已講評過多次了,但是情境材料一變,設問方式稍加改變,學生又錯了,所以提高講評課的效果非常重要。教學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在傳遞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處理和轉換。一般的教師可能僅僅做到了前者,而一流的教師則做到了后者。在緊張的高三復習中,很多教師講評時就沒有進行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所以學生要么死記答案,要么淺嘗輒止,經年累月,學生就會形成一定的機械思維,形而上學,無法實現觸類旁通。
為了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我們高三的講評課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解題經驗進行歸納總結,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解題。通過構建思維導圖的活動,引導學生建構形成自己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維形式,可提升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思維導圖通過圖示配以簡單的關鍵詞,直觀簡潔地展示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構建思維模型,理解并把握有效的思維方法。比如,在評講措施類問答題時,筆者會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展開小組探究,集思廣益的提煉措施類試題的思維模型(如下圖)。通過思維模型,學生可以簡單迅速地掌握措施類試題的常規解題思維:既要從課本的理論中尋找措施,也要從情境材料中尋找措施,實現共性與個性、理論與實際的統一,知識邏輯、材料邏輯及時政邏輯的有機結合。
在高三的講評課中,我們要及時準確地抓住時機,授人以漁,讓學生熟練掌握各類題型的解題思維模型。構建思維導圖有利于講評課堂的創新發展,增添高三課堂的魅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活力,引領學生走出單向灌輸的泥沼,讓學生體驗思維過程之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高三教師應知難而進,善于創新,努力提高高三復習課的魅力與效率,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提升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紀立建.新時代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0):24-26.
[3]成 潔.高三復習課應由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進階——以2017年高考文綜北京卷第39題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