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摘 要:初中科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科學內涵的重要途徑,做好科學課堂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更具應用性,能夠幫助學生對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刻認識。因此,做好科學課堂教學設計的預設與生成就顯得非常重要。基于此,就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設計的預設與生成進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為科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設計;預設生成
初中科學是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感知生活奧秘的重要學科,通過該學科的學習,學生可以對科學知識的內涵產生濃厚興趣,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知識結構體系建設,有助于學生未來發展范圍的拓展。這就讓做好科學課堂教學設計的預設和生成顯得極為重要。只有做好課堂的精心預設,才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目的的實現,才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節奏的靈活掌握,讓科學學科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讓學生通過該學科的學習達到知識的精準掌握,達到知識的靈活應用。
一、初中科學預設成功和動態生成的關注點
初中的科學課堂注重學生在實踐中努力發展,預設成功和動態生成的關注點主要是教師和學生。首先,課前的預設計劃,為生成創造必要的條件。在21世紀的現代化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現代教育教學提倡教師在上課前安排學生自主預習,這樣學生在聽課時才會省時省力。教師在課下提前做好教學計劃也非常重要,教師的教學計劃做得好,條理清晰地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才會跟著教師的思路,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聽教師授課。其次,教師要預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現代教學課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初中生的思維邏輯性很活躍,課堂中思維跳躍方式廣泛。情境式的教學方式很適合當代學生的發展,能夠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這樣生動有趣的教學課堂,能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以及對學習的熱愛與主動性。
二、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設計的預設與生成路徑
1.情境創設情感化
在初中的科學課程標準中,科學精神的內容是由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組成的。科學精神的滲透是科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必不可缺的板塊之一。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時要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融入到課堂內容中去。比如,筆者在進行“光對白鼠的影響”時候,便通過實驗開展的形式來讓學生形象感受其中的重要知識。筆者準備了五只健康的小白鼠,并對其進行了從一至五的數字標記。之后,將小白鼠放置于不同強度的光的環境中去,經過同樣的時間讓學生觀察每只小白鼠的表現。之后,筆者還讓學生就所觀察到的情景進行記錄,通過自己或者小組分析的方式得出相應結論。同時,筆者還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報告的撰寫,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對結果產生了深刻印象。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更好地融入實驗教學中,實驗開展的情景化內容也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內在情感,其在進行報告撰寫的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尊重客觀事實,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有了新的認識。
2.內容選擇自主化
“教學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边@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預設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關內容的課堂安排,做到學生與教師一起積極主動地探索存在于科學世界的奧秘,認識自然界偉大的生物科學知識。
3.呈現方式活動化
初中階段是學生邏輯思維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科學教學設計要注重呈現方式的活動化。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漸養成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比如,筆者在進行“觀察雞卵的結構”教學過程中,便讓學生自己準備開展實驗的器材,通過鹽、生雞蛋、燒杯、水、鑰匙和玻璃棒等器材的準備,學生對于實驗的開展有了一定的程序認知。之后,筆者讓學生觀察雞蛋在水中上浮還是下沉,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畫出相應的圖示。之后,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對水的密度進行改變,進而了解雞蛋與水之間的關系。最后再讓學生“解剖”雞蛋,通過顯微鏡觀察雞蛋的結構,了解其構成。最后,讓學生結合自己一系列的觀察結構繪制相應的解剖圖。這樣一系列的活動都讓學生將自己觀察所看到的“形象圖”逐漸轉變成為具有一定知識構架的“抽象圖”,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讓學生的邏輯思維逐漸形成,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到知識的內在體系和結構。
初中科學課堂的教學設計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一方面需要注重做好實驗的開展,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由來,另一方面則需要注重做好生活的延伸,通過科學與生活的融合,讓學生了解到科學知識對于我們生活的幫助,讓學生從生活細節中窺探到科學知識的內涵,了解科學知識的應用方式,從而達到更好的課堂預設和生成的目的,達到更好的科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竹君.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互動教學的重要性分析[J].亞太教育,2016(34):45.
[2]馮曉恩.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過渡”的實施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15):21-2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