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鋒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教師在傳統政治課堂中提問方法的不足和認識誤區,并提出三種利于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的提問技巧和方法,為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 生本課堂 提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133-02
“生本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追求。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師努力構建生本課堂,以課堂提問作為切入點,讓課堂變得更吸引學生。本文就現階段政治課堂提問存在的不足和誤區進行討論,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課堂提問技巧和方法,為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提供參考。
一、當前高中政治課堂提問存在的不足和誤區
(一)教師主導,自問自答。新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依據當前新課程標準在高中政治課堂的落實情況來看,在傳統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著教師主導課堂模式的現象。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通常會提出一些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但部分老師對提出的問題會自問自答。在這種提問方式下,師生互動的重要目的依然無法達到。部分教師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學生的回答不夠準確,教師會習慣補全學生的答案或者直接提供正確答案;另一部分教師則認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讓他們回答問題是浪費時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不利于增加學生對政治課堂的興趣。教師一人主導的政治課堂讓學生倍感枯燥和乏味,也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教師為趕教學進度而進行提問是難以真正實現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目標的。
(二)教師不善傾聽,提問低效。就當前高中政治課堂提問的整體情況來看,教師的大部分提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以正確的姿態傾聽學生的回答。部分教師“不善傾聽”學生的回答則直接導致課堂提問效率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實際上,部分教師往往不會用太多時間聽學生發表觀點,而是直接點名個別學生回答問題。對被點名的學生教師通常也會有自己的考量,而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使得學生對參與課堂提問的興趣不大,這對實現政治課堂的提問目的造成了阻礙。
(三)學生認識有誤區,參與度低。學生若要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往往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語文、數學、和英語等科目上,對政治、歷史學科,學生簡單認為只要考試前突擊記憶知識點,考一個好的分數是沒有問題的,這種不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可能會導致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二、生本課堂提問技巧
基于高中政治教師提問中存在的不足,在新課改背景下構建的高中政治生本課堂,教師可以把課堂提問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政治學科形成正確的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提問展現出其重要的作用。而就高中政治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一)結合現實問題提問。政治來源于生活,學習政治有利于分析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政治學科脫離現實是無法真正達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目的。就以往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來看,教師通常會圍繞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在結束課內教學活動后,由學生自己在課下記憶重要知識點。事實上,這種脫離現實生活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對學習政治學科產生了錯誤的認識,也大大增加了實現政治學科教學目標的難度。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現實生活與政治學科的聯系,以課堂提問作為切入點,將生活實際案例納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再根據教學內容,提煉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話題討論,加深學生對政治理論的理解,從而真正實現構建生本課堂的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內容的時候,就“我國的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這一理論,教師結合近年來我國的外交大事件作為案例,要求學生結合所學政治知識進行分析。對此,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如何看待 2016 年南海事件?”“如何評價中國處理南海事件的態度?”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可根據問題進行自由討論,最后總結出自己的觀點。有學生引用了網友對這一事件的回復文字,如“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犯我中華天威者,雖遠必誅”等,也有學生結合所學政治知識回答問題,如“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利益,中國推崇友好邦交,但在損害國家利益時,國家的態度必須強硬。而我國政府對于南海事件的態度,也充分體現出了我國的外交態度”等。由此可見,教師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巧妙設計后進行課堂提問,更能激發學生的“傾訴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利于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對提高高中政治生本課堂的效率和質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轉第141頁)
(上接第133頁)
(二)剖析教材,巧妙提問。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利于充分展現出課堂提問的優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層次剖析教材,讓提問更具操作性和節奏感。就以往高中政治課堂提問情況來看,教師提問頻次過于密集,“連珠炮彈”似的發問,并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問題思考中,對于課堂提問目標的實現也會形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教師以課堂提問作為突破口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必須掌握課堂教學節奏巧妙地進行提問,使得提問環節充分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一內容,在講解“弘揚中華文化”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巧妙提問:“你知道哪些弘揚中華文化的事例?”有學生回答道:“孔子學院走出國門顯示了我國以積極的姿態弘揚中華文化和我國在弘揚中華文化方面的努力”等。就此,教師中繼續對問題進行剖析,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知識點。又如教師提問道:“根據你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覺得自己應該如何將弘揚中華文化踐行于實踐?”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各抒己論,有學生認為“中華文化內涵非常深刻,良好的道德品行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會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
由此可見,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需充分發揮出課堂提問的重要作用。教師從剖析教材入手,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提問,使提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效果。
(三)走出誤區,提高興趣。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還需要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政治的目的和作用,若學生對學習政治充滿興趣則自然愿意參與到課堂提問環節中,從而利于打造高效政治生本課堂。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內容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力圖扭轉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認識,雖然教學內容較簡單,但也是引導學生對政治形成正確認識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對此,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從關注生活中的常識出發,對貨幣形成一定的認識,然后再深入挖掘貨幣的含義,讓學生了解經濟穩定對全世界正常秩序的重要作用,如此由淺入深地讓學生了解政治理論的內涵,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濃厚興趣。
由此可見,構建高中政治生本課堂,應重視課堂提問的重要作用,教師發揮課堂提問的優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思考中,逐步實現高中政治生本課堂的教學目標。為此,教師必須全面了解當前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掌握一些課堂提問的技巧,從而為打造高效高中政治生本課堂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