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極強的思想性,教材內容非常豐富。為了實現新課改下德育教育的目標,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真正實現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德育教育;做人教育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教學生做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片面地認為,教育學生做人只不過是班主任的工作,也是屬于生活品德老師的事情,語文教師并沒有承擔多少的責任。筆者認為,先教做人再教知識這是每位教師的天職,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是好老師。而德育教育是我們民族之魂,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而語文作為民族交流的工具,教師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對于推動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促進文化發展和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優秀文化,簡單地強調文化的發展和現代化,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促進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教學則是語文體系中的最為基礎的內容。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古詩詞,蘊含著許多積極的思想,如“舍生取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而在學習這些古詩詞的過程中,可逐漸滲透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以此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學生樹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強民族信仰,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
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
1. 采用合理的引導方式,規范學生的行為規范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貫徹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則應將德育教育有效滲透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教育學生如何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學做人,主要就是要求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能夠將自己成長為時代需要、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合理的語文教學方式,實現學生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的內化過程,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重視學做人的心理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積極利用當前的信息技術,參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案例,向學生提供相關的勤奮自強、民族自尊、愛國主義的情感教育的素材。為此,教師可課內拓展延伸,讓小學生密切觀察周圍的生活,對生活中發生的各類現象進行簡評,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談體會,進而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規范,
2. 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德育教育本質
從實踐教學角度來看,小學語文具有理科科目的特點,思想情感需要深入挖掘。語文教師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積極創新教學過程,結合實際主動挖掘小學語文內藏的情感因素,在特定的情況下,教師還應該積極創造滲透德育的條件,通過合理案例引導,教會學生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做人。小學語文課程擁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所安排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一定的教育意義。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有效引導,使學生能深入理解字詞和語句,通過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的營造,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認知,進而對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行培養。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參悟“偉大”一詞的含義,體會邱少云的“偉大”之處,教師引導學生對人物的內心活動、描寫環境的句子自讀自悟,讓學生懂得,在平凡之中,往往蘊含著偉大,道德擁有著不可戰勝的力量,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積累。通過挖掘德育教育的本質,真正融德育教育于無聲,從而對小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此可見,學做人有著豐富的內涵,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重視學生在學語文中學會做人的意識,并能夠積極從教材中挖掘培養學做人的素材,為今后的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會做人奠定基礎。
3. 組織語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所謂的合作,就是通過合適的教學案例,讓學生能共同完成相關任務,能夠真正意義上領會“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劃槳開大船”的重要性。讓他們懂得,不會合作的人在未來的社會中很難生存下去,不肯聽、不愿聽、不想聽別人的意見,頑固堅持己見,這種人往往很難獲得成功。只有通過相互合作,才能去關注別人的長處,才能放下個人的私念而重視集體,這樣才會走上偉大的成功之路。通過不斷的合作,也是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應該讓學生重視這種心態、精神、品質、境界的培養,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其實,這也是對于學生未來生活中的幸福和智慧的體現。結合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能夠體現出學生合作的案例非常之多,比如,一次在觀摩一堂語文研究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一個男生將所有的材料都放在自己的身前,神氣活現的對其余的學生說,“我來操作,你們觀看”。有個女生很不服氣的說道,“憑什么每次總是你操作我們觀看呀”?男生聽到這樣的指責之辭,內心很不高興,臉色立馬發生變化,雙手將材料往前一陣亂推,十分生氣地說道,“那就你操作吧!好意思呀,還跟我爭”。在課后議論中,我覺得,這種事情不應該忽視,由于中國國情的特殊原因,存在著太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正是缺乏這種合作精神,應該通過教學內容來鍛煉他們的品質,讓他們懂得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更好體會到共同完成任務的幸福感。
三、 結語
結合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教師應該重視教會學生做人,除了自信、求真、合作之外,還應該要求學生能夠仔細聽講、細心計算、勤學好問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總而言之,語文教師不僅要負責學生的學習,還應該對學生的做人負責。通過對語文教材的充分利用,對課堂教學方式不斷創新,適當組織語文課外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真正實現教書育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郝春玉.巨鹿縣育蕾小學“學生道德銀行”活動調查報告[J].邢臺學院學報,2017(03).
[2]劉超.在數學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教育措施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34).
[3]劉躍剛.新時代下小學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32).
[4]顏冶.特色德育教育下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J].經貿實踐,2016(24).
[5]劉金輝.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7(09).
作者簡介:
江瑞峰,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