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當的學生作業不僅能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還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避免濫和難,特別不能太隨意,要本著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則,進行科學設計,精心布置,使作業更具有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業;審美;個性;生活 ;評價
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有效鞏固,更是對所學知識的課后拓展練習,同時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科學合理的作業布置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布置,要讓學生真正成為作業的主人,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但多數語文教師為突出本學科的地位,不管學生的主觀感受如何,更不管學生的能力如何,總是布置過多作業,期望搶占更多時間。其結果導致學生由起初的反感語文作業,發展到厭惡語文學科,最終演變為疏遠語文教師。資料作業多,表現在一些語文教師作業布置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語文作業的設計體現不了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喜歡把各種資料中的考題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還自認為這正是彰顯優秀教師的絕美之筆。甚至還有些老師的語文作業過于簡單,總是一些抄寫課文、生字、句子等不需要開動腦筋的題目讓學生重復練習,達不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所以,語文教師要正視課后作業布置存在的濫、難、隨意等問題,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業設計應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緊扣學生的思想脈搏,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巧妙設計作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實效性。
一、 關注學生的審美感受
語文課具有極其豐富的美的因素,要引導審美主體——學生,提高眼力,有所發現。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中審美的客體,文質兼美,語言文字合乎規范,蘊含諸多審美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最好教材。那么,我們的語文作業就沒有不注重審美的要素,不讓學生把完成作業當成一個尋找美感受美的過程的理由。柏拉圖也提出過“要讓青少年不知不覺就培養起對于美的愛好,并且培養融美于心靈的習慣。”如關于朗讀、背誦作業的布置,我一般會在一學期舉行兩次朗讀比賽。讓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通過優美樂曲的渲染,詮釋意境,掀起情感的波瀾。有秋風蕭瑟中的離愁別淚,有溫婉纏綿的思親懷人,既有大江東去人生如夢的感嘆,也有決戰沙場矢志報國的豪情。一次,在誦讀《觀滄海》時,一男生配以精彩絕倫的沙畫表演,使大家沉醉于優美的視聽演繹中,如臨其境,感受曹操澎湃的激情、雄渾豪放的風范,收獲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樣的作業早已不是強迫學生的單調乏味的抽背默寫,而是一場場視聽盛宴。不但感受到了音樂繪畫舞蹈諸多藝術的美,更領略了語言文字所表現出來的詩意的美。
二、 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關注個性的作業,是指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實踐能力等不同,布置層次不同、難易程度不同、作業角度不同的各種作業,體現出作業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關注到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目前統一單調的作業要求全體學生毫無選擇地完成,如此一來,一刀切的作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個體差異,使學生視其為課業負擔,喪失了學習興趣。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顯得非常疲乏,把寫作業當成是一件痛苦的差事,把作業的正面影響消失殆盡,而作業的負面和消極的一面全部放大并凸顯出來了。因此教師必須要優化作業設計,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必須關注層次不同的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量做到分層布置作業。如學了《次北固山下》一詩后,可以布置不同層級作業。第一層級為背誦默寫這首詩,第二層級為把這首詩改寫成現代詩,第三層級為欣賞這首詩并寫出簡短的賞析文,第四層級為相近詩的比較理解。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也可以同時選擇兩個以上層次的作業。這樣,處在不同水平上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和挑戰的樂趣。
另一方面,對于寫作作業可以讓學生以“感受生活,展示個性”的原則,自選素材,自擬題目,自定寫作時間、地點。教師只需提供每次作文作業的要求,每個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自己的學習能力設計適合自己的作業。學生在一定期限內上交文章就可以了。有了自主權,學生就會選擇最具靈感的時機,真實地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樣能提高作業的針對性,改善作業效果,讓學生負擔停留在適當的度上。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作業必須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三、 關注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語文是與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我們時常提到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曾記得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談談自己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陰險的、慈祥的、趨炎附勢的、安分守己的、唯利是圖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臉譜躍然紙上,當同學們經過討論認識了生活中的這些臉譜后,對文本中人物的認識也就入骨三分了。從生活的原點出發學習語文,讀取語文的方法,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形成的民風習俗也不盡相同,在教授這類文章時,我就確定一個主題:本地風俗知多少?讓學生搜集本地的歷史和名勝、婚喪習俗、方言民謠等等,通過認識對比,學生不僅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等有所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知識的積累,也不使課堂教學僵硬化。
總之,課堂之外的語文天地更為廣闊:馬路邊的廣告牌、電視上的廣告語、東西附帶的說明書、營業員得體的話語……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必須把作業引向生活,引入生活的活水。
參考文獻:
[1] 于漪.在美的世界里——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語文學習,1989(04).
[2] 王培峰,于炳霞.面對新課程,作業怎么做[N].中國教育報,2006(4).
作者簡介:馬玉蘭,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高關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