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1世紀的今天,高速發展的信息化在給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在不斷影響和滲透教育領域。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培養21世紀信息化、技術化人才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是否具有實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文章結合現階段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際情況,提出有助于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實效性的幾項對策與措施,以期進一步實現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高效課堂,為培養信息化、技術化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實效性;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對策
一、 有效落實教學新理念
新理念所包含的內容應當囊括以下幾方面:
(一) 教學內容具有趣味性
學生在任何階段的學習,興趣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才能使其內心指向集中于學習對象方面,達到敏銳觀察、注意力集中、準確記憶、思維豐富、學習內在動力強化等效果,進而提升學習的有效性。為此,在提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新理念過程中,也應當關注和重視學生的興趣,通過設置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并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學習,這是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因素。
(二) 教學技術應當趨于透明
技術透明,指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加關注學習內容,并將其自覺置身于自我學習、生活當中,達到自然地學習與運用信息技術。要達到教學技術的透明,首先應當將學生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對學習內容的選擇上,使其學習的內容更具有意義;其次,關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課題等的命名,取消一些技術生硬的名稱,轉而運用生活中或學習中常見或者聽到過的人物名稱,以此來消除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陌生感與生硬感。
(三) 教學作品應當精致化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通常會涉及作品制作環節。作品制作是否精美,是培養學生學習與鑒賞能力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師在制作教學作品時,務必要注意保持作品的完整性與精致化,尤其是在細節的處理上,應當更加標準、規范,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能鑒賞作品。
二、 改進教師教法與改善學生學法
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涌現出一大批新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為提升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的實效性,教師應當加強對教法的學習與改進,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實踐、摸索與優化,從而探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一) 深入學習與理解教法和學法
在學習與更新教法與學法時,首先需充分學習相關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理論知識,在深入學習與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加以實踐操作,并在不斷嘗試、實踐、總結過程中,得出能夠適應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進而將其投入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當中,以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當前,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時常運用的教學方法包括主題式學習方法、項目式學習方法、網絡模式學習方法以及STS模式學習方法等。在采用這些創新教法與學法過程中,需注意緊抓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做到課前有效動員和預習,課中有效傳授知識與訓練技能,課后通過互聯網等做好知識拓展及學生學習經驗交流等工作,則無疑能夠大幅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 參考借鑒其他學科及相關行業經驗與做法
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課程無疑是一門年輕的課程,與之相關的IT行業,也是一個時刻處于創新和發展的新興行業。針對這樣一門新興課程與這樣一個新興行業,則需要教師敏銳把握信息技術發展動向,適時引入其他學科與IT等相關行業的經驗和做法,來提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例如,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可以充分借鑒語文學科的人文特點、數學學科的嚴謹性以及國內外IT公司的培訓模式和方法,來改進教法與改善學法。
(三) 注重創新教學支架,強化信息化工具的運用
所謂“支架”,原意指的是在建筑行業中的“腳手架”,這里引申到教學領域,則可形象地用來表示教師為學生向上學習與發展所搭建的“平臺”。在構建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課堂時,教師要注重新的教學支架的構建和創新,通過不斷引導學習,使學生能夠不斷掌握并內化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一步一步地實現進階發展。該思想的來源是從“最近發展區”理論得來的,教師在搭建支架式教學課堂時,應當強化對概念圖、時間軸、比較矩陣、維恩圖、流程圖等信息化認知工具的運用,通過此來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自我思維能力和水平,從而實現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 完善評價機制構建,促進學生發揮特長
教學評價是一節有效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措施之一。恰當合理的教學評價,需要以科學的評價機制作為依托。為此,教師在實施課程評價過程中,應當注重構建與完善教學評價機制,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全程監控,并給予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在不斷學習中認識自我、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最終實現自我發展與自我進步;實施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特點和特長能力,堅持因人而異的評價原則,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全方面、多渠道收集學生在情感、認真、動作、技能等多個領域的發展,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有效性;在構建評價機制過程中,還要注重評價主體的選擇,要充分調動多元評價主體來共同參與到評價活動當中,即既要注重教師評價,也要注重學生評價,積極鼓勵學生將自我有創意的想法表達出來,尤其是當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時,更要想方設法發動學生多元思維,集思廣益,使其在共同參與評價活動中進一步形成自我創新精神與能力;此外,教學評價還應當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與整體發展,做到不僅僅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而對學生學習思路、能力等進行動態性、過程性的評價,肯定每一位學生的優勢,同時也使其了解到自身的不足,進而促其在教學課堂上自我進行評價與反思,并在今后學習當中盡可能地做到揚長避短。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是一個多學科、綜合性的教學課堂,更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課堂,同時也是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課堂。為此,在構建高中信息技術有效性和高效性的過程中,應當秉持積極性、主動性、開放性、充實性、有序性、有益性原則,通過貫徹落實教學新理念、改進與優化教法與學法、重視教學評價工作等策略和措施,達到不斷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吉慶.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夏惠賢.多元智力理論與個性化教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芒.初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張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第六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