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瑜
摘 要:觀察是小學生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觀察力是學生進行識字、寫作、口語交際等必備的基礎能力。因此,良好的觀察習慣和敏銳的觀察力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保證,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文章探索如何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觀察力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3-0060-02
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對某一事物或情景進行精細觀察,如字形的分辨和作文中故事情節的記述、情境的介紹、景物的描寫,以及口語交際等都離不開觀察。因此,敏銳的觀察力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保證。然而,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將學生帶入現實生活中,使他們視野得到開闊,接觸感性事物,這是發展觀察力的基礎。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等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沒有統一教材和標準要求,因此,它的內容和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可為學生搭建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的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的提高。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和學習資源,本文以觀察實驗型、學科綜合型、課題研究型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例,探索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在觀察實驗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實驗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以至形成概念[1]。 因此,觀察實驗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觀察實驗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驗證觀察、比較觀察、循序觀察、提綱觀察等類型。
1.在驗證觀察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驗證觀察法就是選取有代表性的事物,通過觀察,對事物本質特征進行觀察驗證。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用冰取火》一課時,有些學生對課文中“用冰取火”始終無法理解,有的認為冰火不相容,用冰怎么能取火呢?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驗證觀察型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操場或室外其他安全的地方,按照課文所講的方法,用放大鏡聚焦太陽光取火。在驗證過程中學生通過眼看、手摸、鼻子聞等觀察活動感受紙張變熱發燙的過程,由此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用冰取火”的原理,鞏固了已學過的理論知識和許多課外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在比較觀察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有比較才能鑒別,比較法是常用的觀察方法之一。此方法是把幾種類似的事物加以比較、分析,找出不同的地方,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以及從差異中找出共同點或因果關系[2]。例如,北師大版二年級語文下冊《體育的世界》課文中出現五種球類: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五種運動,可以運用比較觀察法讓學生從了解這五種球類開始。先讓學生認真仔細地觸摸、觀察實物,然后照實填寫它們的外部形態、材質比較表,最后引導學生根據結果推導它們各自適用的運動。利用比較觀察法,使各項觀察點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記憶,避免了觀察內容的混亂,學生還可以初步獲得對不同事物進行對比、分析的能力,這是觀察力得到提升的表現。
3.在循序觀察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順序觀察一般可分為四種:按空間轉換順序進行觀察、按時間順序進行觀察、按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順序進行觀察、按事物主次順序進行觀察。一般而言,不同的事物決定不同的觀察方法,但實際應用中,為達到更為理想的效果,常常可以綜合起來運用。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可愛生靈》這一單元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對《松鼠》《帶刺的朋友》等課文進行觀察的基礎上,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寫小動物的,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的。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也為了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理論進行實踐,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動物園之行”的活動,讓學生選一種喜愛的動物進行觀察、寫作。
4.利用提綱觀察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這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方法,適用于觀察比較復雜的事物。這種方法要求在觀察之前先制定觀察提綱,列出觀察的目的要求、觀察的順序和內容。然后按照提綱逐項進行觀察,這樣可以使觀察更加有條理、更加全面。在實際觀察中,還可以對提綱內容進行調整,補充提綱中遺漏的項目。如低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車的世界”的活動。我們可以組織帶領學生“走進車的世界”——讓學生收集車的圖片(了解車名、車型特點)、車票(了解車票的設計意圖)、車的玩具模型(觀察它們的外形,了解它們的功用)。“愉快之旅”——將教室布置成一輛公交汽車,在“車”內貼上各種標語卡片,教師當主持人開展活動。讓學生描繪所觀察到的標志,看它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接著制作標志匯集于展板,寫上說明文字,最后全班交流。“我是汽車設計專家”——讓學生設計一輛夢想中的小汽車。在提綱觀察法中可以避免學生觀察順序的混亂,讓學生學會全面、有序地觀察事物,養成觀察的良好習慣,使觀察更加的細致,感受到平時所不能發覺的細微之處,迅速發現問題的所在。
二、在學科綜合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學科綜合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分為兩類:一是語文學科目標體系的綜合,二是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
1.在語文學科目標體系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語文學科目標體系的綜合實踐活動具體又可分為單元綜合實踐活動與題材綜合實踐活動。
(1)在單元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單元綜合實踐活動是各版本課標實驗教材根據主題組元的特點來設計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活動[3]。如北師大版教材每冊都設有開放性單元,以體現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和整合性,同時要求把每個主題單元當作一個整體來設計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例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秋天”,對此可以圍繞秋天這個題目,開展找秋天、看秋天、寫秋天、贊秋天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觀察秋天;在枝頭、在空中、在田野里找秋天,發現秋天獨有的景象;讀關于秋天的韻文、兒歌、故事等,根據自己對秋天的體會和感受,寫幾句贊美秋天的話。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的提高,還能讓學生讀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使寫作具有真情實感。由此可見,通過閱讀和學習寫景、狀物、記事、寫人等活動,學生可以從作者的描寫方法中,學會如何詳細、細致觀察事物,發現事物最主要的特點。在習作中則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將平時所學的觀察方法用于實際操作中,并將觀察結果表達出來,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觀察的不足,進行查漏補缺。在識字中,低年級學生對新字的觀察和對形近字的辨析都有利于培養觀察力;在口語交際中,高年級學生通過觀察他人的表情,體會話中情感,以此提高自身的觀察力。
(2)在題材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題材綜合實踐活動是把不同年級教材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題進行有機整合,創造性地設計活動。如有關動、植物的主題: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和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的“植樹”單元、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 “鳥”單元、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 “可愛小生靈”單元、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花”單元,有機地整合這些相同的主題,可以開展題為“保護美麗的家園”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從課文中感受動、植物的美麗、可愛,以及動植物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然后,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近距離地接觸動植物,近距離地進行觀察,更真切地感受植物的美麗、動物的可愛,激起學生對動植物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環保的圖片,觀察圖片中的人們是怎樣保護環境的,從而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以上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和目標的達成,都是建立在學生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的。因此,只有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感受到動植物的美麗、可愛,感受到動植物之間那種和諧氛圍。因此題材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2.在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就是使活動不再局限于語文這一門學科,可與美術、科學、社會、數學等學科相結合,找出各學科交匯的知識點,以那個知識點作為主題,有計劃、有組織地展開活動。如學習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特產》這一單元,可以聯系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品德與社會教材《家鄉的特產》和美術教材中的《家鄉的風味小吃》,設計以“家鄉的特產”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可擬定以下活動程序:①家鄉的物產我知道;②家鄉的美食我知道;③為家鄉的小吃設計廣告語,根據小吃的優點或特色來設計廣告語。這一系列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之上,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不同學科的視角進行觀察。品德與社會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活動的覺悟性,使學生活動積極性得到提高,進而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讓學生將科學課中所學會的系統科學的觀察方法用于語文課程中。
三、在課題研究型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在課題研究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把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與社會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培養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符合語文實踐性強的特點。例如,北京史家胡同小學開展的“小博士”工程,教師引導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自愿完成一項“長作業”,少則二周,多則三四個月,自己研究探索某一個課題或完成一部童話作品。確定的課題有“中國的文字”“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老城門”“北京春天的環保調查”“兒童觀看動畫片的傾向”等。為了做好課題研究,學生們走向社會,去考察、采訪和親身體驗[4]。參考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設計,結合泉州當地的環境的資源條件,泉州市區的小學可以開展“美麗的刺桐城”的課題研究活動,以找刺桐、識刺桐、賞刺桐、寫刺桐、畫刺桐為小課題,引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為學生創設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的條件,這是培養學生觀察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觀察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而觀察力的提高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實踐,離開實踐談觀察力的鍛煉和提高猶如紙上談兵。而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載體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其關鍵是教師要培養學生時時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使他們養成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的習慣,在活動中學會如何制訂觀察計劃,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觀察,以全面提高觀察素養。
參考文獻:
[1]楊玉華.自然課中觀察方法的教學[J].湖北中小學實驗室,2000(2):31.
[2]傅春橋.中學生觀察物理現象的方法[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03(3):5-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
[4]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