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伴隨著河南省普通高校的飛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在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產生了直接影響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社會適應;現狀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社會個體能準確認知他人與社會,對情境與環境作出準確判斷,并能通過正確的反應達到與他人順利溝通、與社會環境協調、達成自身目標所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等。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指的是高校大學生畢業后離開學校走入社會階段,通過與社會的互動,努力與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的一個角色轉換過程,它也包括大學生在校七千的各種適應,如學校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人際關系環境的適應等,并在大學期間找到和社會的銜接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在學校和在社會生活中為達到與所處環境的和諧狀態而必須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涉及到適應時代變遷、適應大學校園生活及從學校畢業順利與社會接軌等三大環節的能力,包含適應知識經濟發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適應學校環境變化、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增進身心健康、學會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就業觀、實現角色轉變和進入社會后適應社會發展的具體能力。
一、大學生認知能力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社會認知的內容
社會是由人和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組成。因此,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是指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個體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大學生由于心理成長的特點,面臨的學習、生活社會化程度的加深,也由于個性發展、群體交往、社會參與的需求,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內容應該體現出多樣化和高層次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對他人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對自我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及對人際關系認知的多樣化和高層次。
(二)大學生社會認知的不足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與上述三個方面相吻合。但就個體而言,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有許多障礙,從而帶來其社會行為上的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單一偏激,自我中心和盲目從眾三個方面。單一偏激是指大學生在進入社會的過程中,對他人的認知,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偏執性,往往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脾氣、情感的標準去評價他人,由此也帶來了對他人認知的表象性和單一性。自我中心主要體現在看待問題一切以自我主觀認知為標準,對自我認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及無視自我的社會性。一味追求自我實現,一切從自我出發始終以自我價值為核心,崇尚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無政府主義,脫離社會、集體,厭惡規范制度,要么追名逐利,要么任性任的思想時刻在左右自己。盲目從眾是在群體的保護下,甚至違反正常社會情境下的社會準則。大學生中的盲目從眾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
二、大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現狀分析
大學生活即是集體生活又是獨立的生活。進入大學后,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會發生很大變化,同學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生活習慣、性格及個人愛好都不盡相同,因此產生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因而大學生入學后首先面臨的就是如何因對生活環境的變化,盡快完成角色轉變,適應大學生活。有關研究表明,河南省大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總體上是好的,大學生到了上大學這個年齡層次,獨立意識都比較強,他們都能夠自己的學習生活方式及為人處世方式。但也有不少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父母,日常生活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完成,從小形成了較強的依賴父母的心理。進入大學后,離開了自己的父母,從而欠缺獨立生活的能力,較難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在生活上自理能力比較差。究其原因,我國的家庭教育眾所周知還沒有擺脫“搖籃教育、填鴨式教育”的狀況。部分學生在家庭生活圈里收到全方位的、皇帝般的保護和照顧,從小唯一的任務就是“好好吃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旧线^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少有跟社會進行交流和接觸的機會。從而導致了部分學生離開父母,進入大學校園學習生活后,充分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比較差的一面。
三、大學生學習能力現狀分析
學習能力是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大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獨立獲得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個性特征。構成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但它不是知識、技能和策略的簡單積累,而是知識、技能、策略經過內化和概括之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認知結構和操作方法。學習能力的實質就是將知識結構化、網絡化、程序化,是高度概括化的認知結構。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具體知識、技能和策略的獲得及其廣泛遷移,從而使他們得到不斷綜合和概括化而實現的。
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學習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學時代,學生主要是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側重于知識的積累,所學知識范圍明確,學習過程中還有老師和家長的監督和指導。進入大學以后,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跟中學有很大區別。
大學生從自身來說,大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都能保持中學時代較為固定的學習狀態,學習有目標、有計劃,學習起來也非常勤奮、刻苦,能夠按照大學的教學目標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環境、教師授課方式的變化等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壓力很大,學習環境的變化導致不知道如何進行更好的學習,如何安排分配課余時間。這也是這部分學生缺乏獨立生活和自學能力的一種表現。
四、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分析
人際關系指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學校的人際環境包括學校的各種人際關系,比如說校領導與教師的關系、教師與教師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等。人際關系的好壞,反映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物質和精神需要能否滿足的心理狀態。這種情緒狀態若是消極的,會極大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定的人際交往障礙,主要體現在溝通互動困難,表現在不知道如何跟老師相處,在同學中感到孤獨。相互合作困難主要表現在互相交流合作較少,唯己思想意識突出。人際交往過程中必要的交往禮儀、語言、舉止常識欠缺,主要體現在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想到得體的舉止言談但不知如何操作。
五、大學生應對挫折能力現狀分析
大學生產生挫折的原因較多,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是大學生一時難以改變的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和個人兩個方面的因素。環境因素即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造成的困難和限制,使人不能達到目的,從而產生挫折反應,形成心理壓力。個人因素一個是個人的能力、體力、生理等方面的條件限制,使其不能隨心所欲達到目標,另一個是個人動機沖突。大學生產生挫折的主觀原因是影響一個人對同一挫折情境所產生的挫折情緒體驗的弱勢程度的內在因素,它因人而異。主要包括個體過去挫折經驗形成的心理狀態,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解釋,個體的抱負水平,目標對個體的意義等。大學生挫折心理的行為體現包括攻擊、冷漠、不安、孤立、幻想、倒退、固執、推諉等方面。當然,這些只是大學生“挫折心理”的典型行為表現。實際上,它們在不同的大學生身上因情況不同,在程度上也有所差異。這些表現在部分大學生身上有充分的體現,因此大學生在應付挫折能力上還有待提高。
六、大學生實踐能力現狀分析
實踐能力是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不僅要依靠高等學校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學實踐的改革,依靠大學生課堂之外的實踐環節,更需要大學生自身學會運用知識,社會、經濟及科技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曉芳,王永,任向陽.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其人格特征的關系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0(05)
[2]崔秋月.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研究[D]. 蘇州大學 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