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舒
摘 要: 在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功利化、不穩定等特點,本文從國家、高校、用人單位、家庭、大學生等不同層面對我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進行引導研究,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 經濟新常態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 特點 引導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795萬人,比2016年多出30萬。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加,我國經濟狀況也在轉型,即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影響包括高等教育在內各方面的全方位轉型升級,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分析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就業問題、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找到正確的職業方向,有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創業。
一、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內涵
馬斯洛提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是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我們所做的事情正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反映出來,就體現為我們的價值觀[1]。價值取向是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及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取向。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在就業、擇業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具有明顯傾向性的價值選擇態度。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在大學生職業生涯過程中非常重要,對大學生就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確積極的就業價值取向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命運與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著眼長遠就業創業,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錯誤的就業價值取向則會使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意識,難以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無法適應社會需要。
二、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的特點
(一)一些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多元化,就業選擇靈活多樣。
經濟新常態下,就業的宏觀環境發生了變化。面對就業困難,多數大學生都能調整心態,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身能力,做好職業定位與規劃。總體上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趨向現實主義,更加理性務實。
針對個體的不同情況,他們或追求高薪晉級快的企業、科研單位,或追求穩定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到西部到基層就業,或在國內外繼續讀研深造;國家推出的很多創業扶持政策也掀起不少大學生創業浪潮。以2016屆大學畢業生為例,78.8%的人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3.0%的人自主創業,0.4%的人入伍,10.3%的人升學,7.5%的人處于失業狀態[2]。同2014屆、2015屆畢業生相比,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的比例總體有所下降,自主創業、正在讀研/讀本科的比例有所提升。從大學生畢業去向看,大學生就業正在從受雇全職工作的單一出路轉變為通過繼續深造、自主創業等多條渠道分流。表明本科畢業生的去向正在從“單一出口”向“多口徑分流”轉變,這是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多元化特點的顯著體現,大學生就業選擇靈活多樣。
(二)一些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多樣,自我價值意識凸顯。
在經濟新常態下,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及就業難度的增大,大學生自我主體意識日益增強,傳統就業理念正發生著變化。一些大學生在現實中更加關注個人利益的實現,選擇職業的出發點更多地指向自我需求和發展前景。他們在擇業時往往更加考慮薪酬、待遇、前景等因素,注重個人利益最大化,忽視社會價值,片面追求地位、收入的滿足。大學生在國內擇業的地區取向普遍是往東不往西,往南不往北,往東南沿海不往西北內地。如2016屆本科生在畢業半年后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泛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占26.0%;泛渤海灣區域(包括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內蒙古、山西),占20.4%;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占20.1%[3]。
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缺乏歷史使命感,缺乏為集體利益做出貢獻和奉獻精神,不愿意到艱苦的基層工作。所以,一些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功利化傾向使大學畢業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過于關注薪酬待遇和工作條件,過于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目前社會輿論對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有一些負面的影響,功利價值取向成為某些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重要體現。
(三)一些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不穩定,價值觀受沖擊。
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個人由于所處生涯發展階段、社會環境的不同,他的需求會發生改變,從而可能導致價值觀的變化。比如大學生進入大學初期,對考研、就業會有一定的想法。但隨著進一步學習,年齡、學識、學習環境等發生變化,他們中的某些人就業價值取向發生變化。大學生還處在建立和形成個人價值觀的生涯探索期,有一些混亂是必然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觀,而且不論喜歡與否,生活中的重要的他人(如父母、同學、師長等)的價值觀常常會對我們產生影響,需要適時做出調整,對自己的職業和生活不斷思考和探索。同時需要認識到:很少有工作能夠完全滿足一個人所有的重要價值觀。因此,我們要不斷做出妥協和放棄,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
此外,在多元社會下,一些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不穩定導致在求職過程中契約意識不強,有的大學生求職時應聘多家單位,當遇到認為更好的單位時不顧已經簽約,與多家用人單位簽訂協議,造成用人單位錯過最佳招聘時間、名額浪費,部分大學生錯過最佳求職機會。
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引導措施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必須著力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視發展實體經濟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必須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引導,指導大學生理性就業。
(一)完善國家就業創業機制,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應盡快制定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檔案管理和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勞動力市場,使大學生在就業時不再受職業保障方面的困擾。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管理體制,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創業環境。在經濟新常態下,充分發揮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優勢作用,更好地提供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
國家要規范媒體輿論作用導向,正確宣傳就業信息。政府部門要發揮媒體行業的輿論導向作業,避免各種激化的社會情緒,制止擾亂市場經濟發展行為。各類媒體要負起社會責任,正確把握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宣傳導向,客觀有效地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就業資訊,發表客觀、真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指導咨詢及就業信息等相關方面的評論文章,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形成全社會關注、幫助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真正發揮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4]。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就業價值取向指導教育。
高校應強化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優化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提升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加強學生綜合素能培養。注重創新創業,加大創新創業師資、物質、技術等投入,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工作。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指導和教育,強化大學生就業導向作用。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敬業精神、人格魅力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確立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就業指導與服務,往往對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將就業價值取向教育與拓展體驗活動有機結合,在活動中加強理想信念、團隊合作、道德誠信等方面教育。打造工作平臺,拓展市場渠道,為大學生爭取更多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三)優化用人單位環境建設,營造良好就業氛圍。
用人單位環境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主要指物質報酬、辦公設施等,合理的薪酬可以達到激勵員工的目的。良好的辦公環境一方面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確保員工的身體健康。軟件主要指企業的文化和工作氛圍。通過企業文化可以增強企業的向心力、激勵員工產生更大的協同力,從而推動企業發展。用人環境對個人職業的發展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企業的地理環境、發展狀況、企業文化、選才標準、管理制度、領導者的能力等都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改變人們的職業生涯發展軌跡。因此,優化用人單位環境建設,讓員工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在單位中找到歸屬感,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也會產生影響和改變。
(四)發揮家庭積極作用,樹立正確就業觀念。
家庭是一種凝聚力很強的社會心理群體,家長的就業觀念對子女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期望值往往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因此,家庭成員要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以身作則,理性分析當前就業形勢,合情合理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就業。避免因如高工資、高收入、發達城市等工作高目標要求而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多鼓勵大學生樹立奉獻社會、服務大眾的觀點,加強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調整自身就業心態,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大學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同時,也要勇于承受就業大眾化的壓力,大學生就業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大學生不能一味堅持“學而優則仕”的精英情結,而應該樹立大眾化就業的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值,由少數的“精英”崗位層面走向“大眾”崗位層面,更多地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序列。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國接下來釋放產能的主戰場將從40個超大城市(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及其他省會城市)轉移到數百個充滿活力的中小城市。大學生的就業城市分布將實現“重心下沉”,每年都有接近五成的人力儲備在地級市以下。
職業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因此,職業選擇要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和崗位發展。大學生要努力堅實專業知識基礎,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增加就業創業資本。樹立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要以長遠發展為重,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四、結語
經濟新常態的到來給我國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國家、高校、用人單位、家庭、大學生需要加強引導,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的新常態,才能不斷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努力實現高質量就業目標。
參考文獻:
[1]鐘谷蘭,楊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82.
[2][3]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042,047.
[4]劉宏波,袁妙,吳小玲,劉晴藍,劉任.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研究[J].經濟師,2016(11):192-194.
[5]王曉紅.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學院2017年校級黨建與思政教育研究立項課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研究”(項目編號SZ2017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