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敏
摘 要:我國目前數學教學依然采取傳統教學措施,加大學生訓練力度,以期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然而,這種傳統“題海戰術”不僅無法達到教學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枯燥沉悶,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為改善這一問題,教師應對傳統教學手段加以創新優化,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模式進行更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解題能力;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5-10
一、教學現狀
據筆者了解,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如既往地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缺乏對學生解題思維的培養,長此以往,將會影響到學生數學的學習,導致學生遇到應用題便會害怕,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這種教學現狀不利于小學生數學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手段,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技巧。
二、 教學對策分析
1.激發學習興趣
為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形成,教師在選擇相應材料時,應將生活元素引入其中,通過將現實生活中學生常遇到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依照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知識水平等,選擇合適的數學題目,循序漸進地開展數學教學,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例如,在“求兩數之和”的應用題中,可以利用本班級人數作為題材,如男生人數+女生人數等于多少或者第三排人數與第六排人數之和是多少。通過這樣的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2.轉化數學問題
由于小學生年紀小、閱歷有限,難以識別生活中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許多學生的薄弱環節,據此教師應加強課堂教學力度,提高學生數學成績。例如,教師在對《毫米與分米》進行教學對比時,應設置相應問題:“手中的鉛筆長度是多少?”為幫助學生解答這一問題,首先應加深學生對毫米、分米等概念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尺子等教具應用到教學中,有的尺子為1分米(10cm),有的尺子為2分米(20cm),對鉛筆長度進行測量,設置相關問題:“同學們,如果你們用1分米尺子、2分米尺子測量鉛筆的話,鉛筆是多少分米?”“在測量鉛筆時,多余部分應怎樣測量?”通過相關問題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毫米,加深對這兩個單位的認識,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引入生活元素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科目,能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據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入生活元素,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加深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深入了解。在《數的運算定律》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運算順序,教師可以以生活實際為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好相關準備,如橡皮擦4個(4元/盒)、尺子1把(1.5元/把)、鉛筆5支(2元/支)。若學生手里有20元,“如果小明用20元購買了1把尺子、2個橡皮擦、5支鉛筆,小明手里還剩多少錢?”從而推算出:20-(1×1.5+4÷4×2+5×2)=?在這個算式技術中,應遵循“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規律,得出結論,從而讓學生掌握運算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當然,不同的學生認知能力不同,學習掌握效率也有所差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來設計相關題目。對于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在題目設計中應降低難度,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應選擇難度較高的題目,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個性化教學”來實現高效教學,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全面提升。
4.加強培養學生審題、檢驗能力
學生在解題時,應具備一定的審題能力,同時還要從題目中找出所蘊含的數學邏輯關系,學生只有通過認真審題才能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步驟。當然,審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短期的,而是需要經過多次實踐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科學指導來加深對數學題目的理解。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的頭腦中便會形成一個框架,當問題解決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檢驗,看答案是否正確,若不正確則想辦法解決。
5.掌握解題教學規律
不同的應用題規律也有所差異,為了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應幫助學生對解題規律加以了解,當學生拿到一道題目后應對題中的各種條件加以探討,并找到不同條件之間的聯系,發現相關規律后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適時地增加互動環節,教師通過合作交流,不僅對學生本身有一個學習比較作用,還可以讓學生學會和了解其他學生的解題思路,對以后其在解題方面進行調整,促進自身應用題的解題能力有重要作用。
教師在數學解題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教學對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和檢驗能力,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分析與解決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羊喜林.小學數學分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析[J].才智,2014(6):124.
[2]田海英.淺談小學數學中的應用題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