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峻
摘 要:本研究以江蘇省某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班大一學生為對象,在普通班和實驗班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開展對“跨文化交際”校本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在普通班的教學中采用校本教材+板書的傳統教學手段,在實驗班增加了與課程配套的電子課件以及專門建設的課程網站輔助教學。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結果顯示: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可程度;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實驗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ICC)提高的幅度均高于普通班學生,但并未出現顯著性差異。對此現象進行了師生訪談,了解可能的原因,結合研究結果和訪談情況,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 跨文化交際 教學成效
2009年教育部修訂的《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為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足會削弱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的意愿,也已成為制約學生外語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及與課程的整合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各種學科的生態,預示了學科發展的未來(Beane, 1997)。而現在,這些都已經在成為現實。
本研究選擇從跨文化交際校本課程建設的成效角度,用實證的方法來考查學生對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課程的認可程度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與不同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
一、核心概念
1959年,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在《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先運用“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陳國明將跨文化定義為“在特定環境中有效、得體地完成交際行為以獲得預期回應的能力”。Linda Beamer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ICC)是將意義編碼和解碼以使其與交際對象根據自身知識儲備所獲意義相吻合的能力。劉齊生認為ICC就是恰如其分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就是一個人在外語情境下的交際能力。
國內外學者對影響ICC的各種因素有不少論述, Samovar和Porte將各因素概括為三個方面:觀察事物過程、語言過程、非語言過程。據此,本研究中將ICC分為: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3個分項來進行實證調查。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和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江蘇省揚州市某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班大一學生為對象,4個班級中,兩個班級為普通班,共有100名學生;另外兩個為實驗班,學生共計97名。
在課程開始前和課程結束時各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并在課程結束后和部分師生訪談,了解實驗班和普通班學生ICC3個分項的變化,以及不同班級的學生對于課程的認可程度,從而反映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環境的成效及其產生的可能的原因。
在課程開始前,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ICC的前測,T檢驗結果顯示:兩個班的學生在敏感度、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上P值分別為0.821、0.977和0.929,接近于1,幾乎不存在差異(見表1)。普通班和實驗班在教學課時、教學內容、授課老師安排上完全相同,只是在教學手段上有所不同。在普通班的教學中采用“校本教材+板書”的傳統教學手段,在實驗班增加了與課程配套的電子課件以及專門建設的課程網站輔助教學。因此,具備實施實驗對比研究的基本條件。
2.研究工具
一方面是調查問卷。本研究采用3份Likert式問卷,問卷1采用的是Chen和Starosta制定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分為5級,共包含24個評價項目,分別考察的是:交際參與度、文化差異性、交際自信度、交際樂享度和交際專注度。問卷2“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調查表”,從1“很不理想”到5“很好”分成5級,內容包括:發音、語法、聽力、英文表達流暢度、根據不同語境使用不同的表達(即語用能力)5個項目;問卷3“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調查表”,從1“很不理想”到5“很好”也分為5級,內容包括和外國人交往時的著裝、外國人的手勢含義、外國人其他肢體語言的理解和外國人交往的空間距離4個項目。
另一方面是訪談。對定量研究問卷調查展現的結果,在任課老師和部分學生中進行訪談,通過師生訪談來進一步探究問卷結果出現的可能原因。
三、數據處理和分析
教學實施一學期后,對兩個班的學生再次進行ICC后測,將數據輸入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兩個班學生對基于不同教學手段的課程作用的認可程度,以及在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學習,ICC是否顯著提高。
1.現代信息技術對提高課程認可度的作用
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表2中百分比的統計結果表明:認為幫助“非常大”和“比較大”的比例加起來,實驗班達82.48%,高于普通班的69%;認為“一般”“不太大”和“沒有作用”的,實驗班的比例也均低于普通班。說明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對ICC課程的認可程度。
2.現代信息技術對提高ICC的作用
一是實驗班和普通班前后測試的ICC均值變化。比較兩個班前后測試的ICC均值變化發現: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驗班和普通班的學生ICC得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提高幅度并不明顯,特別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差異可能來源于誤差;而敏感度的均值差異較為明顯,實驗
班增加了7.05,高出普通班增加值4.02達75%以上(見表3)。
二是現代信息技術對提高ICC的差異性檢查。將實驗班和普通班學生后測的ICC均值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列在表4中。后測P值分別為0.056、0.758和0.677,和表1中前測的P值0.821、0.977和0.929相比,有一定差異。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上的變化不算明顯,證明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對增強學生英文運用能力和交際時的非語言運用能力并沒有明顯作用。而跨文化敏感度的變化較為明顯,雖然0.056稍大于顯著性標準0.05,但是相較于前測P值0.821,后測已經接近于顯著水平,證明實驗班學生經過一學期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以后,對于跨文化的敏感度已經與普通班有了一定的差異。endprint
四、討論分析
無論是學生的直觀感受還是前后測試的數據都表明,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課題中的確能夠發揮出較好的輔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ICC能力,但在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方面,并沒有表現出顯著性的高效。
針對以上發現,在兩個班分別隨機抽取了15位學生和課程的任課老師進行訪談。師生的意見歸納起來有這樣幾點:學習的時間只有一學期,不夠長;希望有更多的其他課程能夠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尤其是跨文化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能力;課程網站和電子課件給予的信息量很大,也讓學生很感興趣,但有時候關注的重點就在圖片和視頻資料上,反而對教學內容的關注有所下降;課程網絡的使用因學生的自控力而效果各異。有些學生打開上網工具時,會被網絡上課程外的各種信息吸引,削弱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效果;有學生表示喜歡比如《百家講壇》中的主講者和授課形式,真正有才學的老師也不需要什么炫目的教學手段來輔助,就可以讓學習者感覺印象深刻。
誠然,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讀圖時代”。圖像的生動形象帶給人們視覺的沖擊,但圖像也打斷了文字特有的邏輯性與連貫性,會使得學習者滿足于圖像所提供的直觀信息。圖像作為典型的碎片化信息載體,在形式上難以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學習也就容易僅僅停留在獲取知識的淺層面,缺少對知識的匯集、過濾、歸納、反饋和創新。再加上本研究僅僅在跨文化交際這一門課中進行了嘗試,課程實施的時間只有一個學期,對學生使用課程網站這樣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約束性和評價性還有待加強等原因,導致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實驗班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普通班而言,在跨文化交際能力3個分項上尚未全面地表現出顯著性的優勢。
五、小結
無疑,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的教育體制及教學模式的影響和改革正在世界范圍內發生,對本研究探索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建設的作用也是客觀的。但在目前對現代信息技術一片溢美之詞的同時,有幾個方面還是有必要給予重視。
第一,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要避免圖像、視屏等形式重于教學內容的文字提煉和展示,出現“圖說”沖淡“言說”的現象,弱化了教學的根本目的。在充滿“碎片化”知識的“讀圖”學習過程中,對核心知識點提煉不夠,會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第二,諸如網絡等現代信息教學手段的使用要更加注意對使用者的約束性和評價性。如果讓學生打開網絡工具,卻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網絡教學平臺的利用,不能運用更有效的方式去評價學生使用的效果,那么,教學的初衷和實效就很難實現。
第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總體來說符合大部分學生愿望和需求,也能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學生仍然欣賞教師的授課藝術帶給他們的享受。不能因為有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削弱對教師自身教學知識的積累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第四,有必要對教師進行現代信息技術和教學整合的專項培訓。如何有效地將技術和課程相整合,把握現代信息技術的適度性,需要給予教師有效的指導,不能讓教師在課堂中只剩下播放員兼主持人的作用。
第五,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確實不是一門課程可以解決的,需要統籌考慮,設計課程體系。只有打破跨文化交際單門課程的“教學孤島”,恰如其分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課程體系的綜合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洋.談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與語言測試的分離[J].中國考試,2009(7).
[2]劉齊生.“跨文化能力”值概念及其引出的問題[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4).
[3]顧小清,馮園園,胡思暢.超越碎片化學習:語意圖示與深度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15(3).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