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根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作為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要目標的一門啟蒙課程,加強對課程內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深入研究小學課程內容在特定條件下的制定模式,進而促進課程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校本課程;探討
現階段關于小學校本課程的研究雖然較為豐富,但是在小學校本課程的開展中還有很大的漏洞和局限,學科分布不均以及城鄉分布不均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小學校本課程的發展,而小學科學校本也受到一定的制約,加強小學科學校本課程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調整教材的結構,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
科學課作為一門國家課程,具有較強的統一性和普遍性,部分課本內容的編排不能照顧到地方特色,使課程實踐受到限制。突出的如涉及氣候條件的內容,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差異性大。以我校使用的科教版教材為例,三年級科學教材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的教學內容,一至七課引導學生經歷種植鳳仙花的完整過程,通過對鳳仙花各個生長期不同形態特征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植物生長周期的概念,并引導他們學會定期觀察、記錄以及分析數據的方法。但是地處西北地區的我校,學生是寒風料峭的三月開學,如果按教材編排順序進行,學生種植鳳仙花就是“紙上談花”。于是在基礎教育課程內容與本地氣候時間不相符的時候,我們對課程內容先后順序做了調整,先對第三單元《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這兩個對時間、氣候等地域特色要求不強的內容進行教學。等到清明過后,北方大地氣候轉暖,再安排學生種花養殖,將科學課的親歷活動落實到實處。使學生通過親歷種植、培養鳳仙花的活動,認識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一粒種子能夠發育成一株植物,并再次結出多粒種子,從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義。還比如三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動物》主要是通過對小動物蝸牛、螞蟻的觀察來了解動物的共同特征。但是也由于北方氣候的關系,課程的安排時間導致課程教學時這些小動物都冬眠了。我們在安排教學進度時,按照本地的氣候等環境因素對課程進行地方行編排,使科學課程校本化,從而增強了課程的實踐性。
二、實現學與研的有效結合
小學科學教學只有將學與研進行有效的結合,才能最終達成小學科學活動的實際教學目標,而學與研的具體把握則需要靠教師來完成引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鼓勵他們進行自主研究。因此,需要教師自身要具有較強的探究能力。學校應定期組織科學教師參加培訓,提高他們在探索活動能力,優化語言能力,處理教材結構,掌握教材整體能力等方面的教學能力。其中第一種能力屬于研究范疇,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研究和指導能力,可以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精心設計學生課外延伸研究與課內探究活動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與比賽的機會,后三者屬于學習范疇。優化教學語言的能力要求學生遵守科學與藝術的規范,淬煉教學語言,有效地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語言能力。掌握材料結構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明確的材料導向基礎上形成健全的結構,通過預測現象,創造情境,形成合理的結構,幫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把握材料整體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根據科學教材的知識結構鏈與內在邏輯對實踐活動階段與其拓展階段進行處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習慣與探究意識,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在自主創建科學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有關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要確??茖W實踐材料取材方便,還要不斷開拓教師的科學探索,教師的進步可以為學生做出表率,推動科學教學的發展。
三、設計豐富的內容,使教材內容地域化、校本化
三年級科學的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教學內容是通過學生養蠶來了解動物的生命周期特點??蓪τ诰迫貐^的學生來說,讓他們養蠶,等于是徒勞。所以我們要因地制宜“就地找米”,更換教材內容。讓學生養菜粉蝶。在親身經歷活動中,發現生命的特征,對動物和食物、動物和環境等方面進行認識,并通過養菜粉蝶的活動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在《動物的生命周期》的單元教學中,學生親生養殖菜粉蝶,教師又大量運用圖片、視頻資料加強學生對蠶的觀察認識,雙管齊下,使學生通過對蠶各個生長時期不同形態特征的觀察,幫助學生建立動物生命周期的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過程,并學會描述這個過程。在《巖石和礦物》這個單元的教學中,專門將酒泉夜光杯作為專題課引入教材,通過參觀夜光杯專賣店和加工廠,觀看紀錄片等形式,將酒泉地域性的制作夜光杯的巖石介紹給學生。
四、校本課程要以學生的意識水平,智力水平相匹配
在設計校本教材時,應根據三年級到六年級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水平和能力,合理參考教材,合理安排教材內容。要注意不同年齡的學生的需求,要求注意難度適中。這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需要反復的進行研究,實踐和改進。為了克服活動課程中缺乏連續性的問題,通過幾年的實踐研究,逐步找出各學年學生心理發展的“自然”認知秩序和各年齡段學生的興趣點。基于這些特點,豐富校本教材。例如,我校結合教科書的知識點,把《校園植物葉子的拓印》《認識天桃校園的植物》《飼養彩蠶》《東盟十國的國花》等內容放在三年級;把《觀察校園的小動物》《南寧市常見的行道綠化植物》《廣西的特產》放在四年級;把《廣西珍稀動植物》《東盟十國的國花》《植物大熊貓——金花茶》《自制洗手液》放在五年級;把《制作雞蛋保護器》《體驗廣西蠟染的制作》《南寧的橋》《造一座橋》放在六年級,這樣既能在講授教材的知識點后實施拓展延伸,又能確保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
五、結語
系統化地開發科學校本課程的過程需要學校和教師的不斷研究、探索和更新。學校應根據自身情況,把握地理等優勢,在自主創建科學校本時融入自身特色,這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何麗嫻,陳足金,黎繪宏,等.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的現狀分析[J].科學教育,2012(1).
[2] 張振國,沈培坤.以學生發展為本因地制宜開發科學教育校本課程[J].課程.教材.教法,2016(6):45-46.
[3]蘇禹銘,黃臺珠.科學教師學校本位校本課程發展信念與實踐之個案研究[J].科學教育月刊,2016(324):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