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國蓮
[摘 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在于使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也強調:“教育即生活”,就小學數學教學來講,任何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因素,都應當進入數學課程資源研究的視野,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本文對小學中高段數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和原則做了研究和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原則和策略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數學課程功能和數學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
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激發教師創造性智慧的同時,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小學數學教師,特別是中高段教師對開發與利用數學課程資源的積極性不高,且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存在“形式主義”傾向和“保守”思想,那么如何才能深入貫徹新課標精神,切實把握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原則和策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能力呢?
一、小學數學中高段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原則
1.課程資源觀:在課程開發與利用中,數學教師首先要有“課程資源”觀,要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長久以來,數學教科書一直是學校數學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于人們常常誤以為教科書是惟一的課程資源,一提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就想到要訂教科書、編教科書。事實上,教科書只是隨造紙印刷術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一種課程資源。僅以教材而論,教科書也只是教材的一種。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是無處不在的,因此數學課程資源是極其廣泛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數學教師也是課程資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創造性的課程資源。在課程建設中,數學教師不是作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數學課程設計和課程創新的主體。
2.系統優化觀:開發利用數學課程資源的過程,是對數學教育中多種資源進行組合、配置和優化的過程。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數學教師應注意課程資源的系統優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協調運作,相互支持,實現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高效。所謂“優化”,主要是指優先性、優效性和適切性。優先性要求在眾多資源開發利用中分清輕重緩急,先后有序,形成遞進序列;優效性要求開發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適切性要求科學合理地對待現有條件,應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個性差異等不同的學習需求,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隱性課程觀:“隱性課程”又叫潛課程,它是指那些難以預期的、伴隨著正規教學內容而隨機出現的、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的那些內容。如:班級氣氛、人際關系、校園文化、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文化傳統等。以往,我們在談到課程及其實施時,只注意到“顯課程”,而忽視了伴隨其間的潛課程。潛課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就已存在,而在課程開發與利用中將會表現得更加突出,尤需我們注意。數學教師在設計課程和進行課程資源開發時,要盡可能地考慮到潛課程因素,使顯課程和潛課程互相補充、互促共效,發揮潛課程教育的積極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當然,潛課程中大量的內容是無法預先計劃的,只能在隨機出現時因勢利導,相機為用。其次,數學教師整個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還需要具備:遴選、鑒別的能力;組合、變通的能力;協調、溝通的能力。如果數學教師能夠在自己的數學課堂中選擇合適的課程資源加以鑒別組合,變通,加之良好的協調溝通,堅持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那么該課堂一定能夠更加的生動有趣。對于學生而言,也是有利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所學的知識向我們的生活中延伸,做到真正學以致用。
二、小學數學中高段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1.聯系生活實際。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引發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梁。如教學“比例尺”一內容時,我出示了學生的照片和校園平面圖,讓學生同實際事物進行對比。熟悉的生活現象,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通過分析、對比、討論,學生認識到實際事物與圖片的形狀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們的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照片和平面圖是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成的,從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內涵。在“圓的認識”一內容教學中,我從自行車、汽車的車輪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而要做成圓形的來導入,學生被熟悉的現象所吸引,為找尋答案,他們動手進行了實驗,自學了課本,很快找到了理論依據,掌握了圓的特征。此時,我沒有停止引導,而是繼續讓他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做成了圓形,聯系所學的知識,解釋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再次聯系了起來,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信息的現實世界中。這樣教學,符合兒童認知規律,能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遷移。
2.善用利用錯誤資源。錯誤是學生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是最真實的暴露。課堂中我們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包容、接納他們的錯誤,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錯誤資源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一般來說,可以作為課程資源的錯誤至少應該具備以下某一方面的特征要求:第一,對錯誤的分析具有典型的意義。對這種有代表性的錯誤進行分析和解決,對全班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具有教育意義。第二,對錯誤的分析具有反襯的意義。出現這類錯誤的也許不一定是大部分學生,但是對這些錯誤的分析過程恰好能夠突出和說明當下的學習內容,這往往是教學中一種求之不得的課程資源,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第三,對錯誤的分析具有促進生成的意義。對這類錯誤的分析,可以形成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并有可能推進教學的“過程生成”,促進學生產生新的思考、新的見解。總之,只有在教師對學生各種錯誤信息的價值進行分析判斷的基礎上,錯誤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課程資源,發揮其積極的教育作用。
總之,小學中高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和數學經驗,作為他們的數學教師,我們要以生為本,在充分考慮和尊重學情的基礎上立體的、多樣的、綜合的對于數學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只有這樣,數學教學才能富有生動性,充滿著文化氣息與人文氣息,成為多姿多彩的活動過程的同時,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伊始就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柳云萍.用錯誤點燃智慧——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利用[J].學周刊.2013(31).
[2]向莎. 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課程資源的應用[J]. 亞太教育,2015,17: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