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 谷德賢 吳寧 孟一耕 李文雯 徐海龍
摘要 為保護天津海域火槍烏賊資源,通過分析2014年漁業資源的調查數據,研究了火槍烏賊的資源現狀。結果表明,火槍烏賊平均生物量為1.25 kg/h,8月航次生物量最大,全年平均胴長為51.09 mm,平均體重為9.00 g,為游泳動物中的主要優勢種類。
關鍵詞 火槍烏賊;生物量;現狀;天津海域
中圖分類號 S91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232-02
Abstract To protect the Loligo beka resources in the Tianjin sea area,based on analysis on the survey data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2014,the status of the resource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biomass of Loligo beka was 1.25 kg/h,the largest voyage was in August,the average length was 51.09 mm,the average weight was 9.00 g,it was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in swimming animals.
Key words Loligo beka;biomass;present situation;Tianjin sea area
火槍烏賊(Loligo beka)是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槍形目槍烏賊科槍烏賊屬的一種小型魷魚,俗稱“魷魚仔”,分布于全國沿海和日本南部海區[1-2]。火槍烏賊為近岸性種類,游泳能力較弱,常隨潮水運動,春季產卵,肉味鮮美,同時其本身也是魚類的餌料。火槍烏賊與日本火槍烏賊形狀酷似,但是觸腕角質環外緣齒不同。
目前關于火槍烏賊的研究較少,楊林林等[3]研究了其角質鄂形態,楊紀明等[4]對火槍烏賊的食性進行了分析,尚未見關于天津海域火槍烏賊的相關研究。本文根據2014年的資源調查數據,研究了天津海域火槍烏賊的資源狀況,以期為天津海域火槍烏賊資源的利用與養護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2014年在天津海域進行的4個航次底拖網調查,調查范圍為從東經118°10′00″以西至岸邊,調查面積約3 000 km2,共布設置11個調查站(圖1)。調查時間為2014年5月、6月、8月、10月。調查使用120 kW的漁業生產船只進行單拖網(網口寬8~10 m,囊網網目20 mm)調查,在設定的站位拖網0.5~1.0 h。對全部樣品(或隨機抽取樣品)分類并進行生物學測定。
1.2 數據處理
游泳動物中的物種生態優勢度采用相對重要性指數[5]進行判斷。公式為:
IRI=(W+N)×F
式中:IRI為相對重要性指數;N為某一種類的尾數占總尾數的百分比;W為某一種類的質量占總質量的百分比;F為某一種類出現的站數占調查總站數的百分比。當IRI>1 000時定為優勢種,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物量季節變化 2014年,天津海域火槍烏賊平均生物量為1.25 kg/h。4個航次中,以8月航次平均的生物量最大,為2.97 kg/h;其次為10月和6月航次;5月航次生物量最小,為0.33 kg/h。在季節分布上,春季火槍烏賊資源量逐漸增多,8月資源量達到頂峰,秋季資源逐漸回落(圖2)。 2.2 生物量空間分布 2014年,天津海域火槍烏賊生物量最高的站位出現在8月航次6號站位,為7.55 kg/h。5月航次生物量最高站位是3號站位,為1.29 kg/h;其次是11號站位;9號站位最少,為0.007 kg/h。空間分布上,近岸淺水區資源量多,深水區資源量少,天津南部和北部海域各有一個集中分布區;6月航次生物量最高站位是2號站位,最低出現在5號站位,空間分布與5月相似,資源量有向近海和向北移動的趨勢;8月航次6號站位資源量最多,其次為4號站位,1號站位最低,天津海域的火槍烏賊資源量有向深水區移動的趨勢;10月最高站位出現在9號站位,6號站位資源量最低,深水區資源量增多(圖2)。 2.3 優勢度變化 從火槍烏賊的出現頻率看,4個航次中6月、8月出現頻率均為100%;其次為10月,頻率為90.91%;5月航次最低,頻率為88.89%。相對重要性指數的變化趨勢為8月航次最高,其次為10月、5月航次,6月航次最低。因此,除6月外,其他月份火槍烏賊在游泳動物組成中均為優勢種。 2.4 胴長、體重變化 由表1可知,2014年火槍烏賊的胴長范圍為13~85 mm,平均胴長為51.09 mm;5月火槍烏賊胴長以41~60 mm胴長組占優勢;6月以71~80 mm胴長組占優勢;8月以51~60 mm胴長組占優勢;10月以41~50 mm胴長組占優勢。2014年火槍烏賊體重分布范圍為0.97~37.52 g,平均體重為9.00 g;5月航次火槍烏賊體重以5~10 g體重組占優勢;6月以10~20 g體重組占優勢;8月以5~10 g體重組占優勢;10月以3~6 g體重組占優勢。6月航次火槍烏賊的胴長、體重最大,以繁殖親體為主;10月航次胴長、體重最小,以幼體居多。 3 結論與討論 3.1 資源量變化 1983 年天津市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表明[7],槍烏賊年平均生物量為1.17 kg/h;2014年調查火槍烏賊生物量為1.25 kg/h,火槍烏賊資源量相對穩定,略有增加。1983年調查槍烏賊在無脊椎動物中的資源量比重為3.56%[7];2014年調查槍烏賊在無脊椎動物中的生物量比重有明顯提高。由此表明,火槍烏賊資源量較穩定,其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同時也表明經濟價值較高的漁業資源種類資源量衰退嚴重。 3.2 資源量分布 通過火槍烏賊生物量的季節、空間變化,結合其胴長、體重的變化,可以發現,天津海域火槍烏賊繁殖季節有南、北2個資源集中區,繁殖時間集中在5—6月,并且偶向近岸淺水區移動。繁殖后資源組成以幼體為主,經過索餌育肥,逐漸向遠海深水區移動。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衰退,火槍烏賊這種以前不被重視的低值資源品種逐漸被開發利用。火槍烏賊生命周期較短,其資源量極易受到外部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其資源補充也較為迅速,應該引起重視,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養護和利用火槍烏賊漁業資源。 4 參考文獻 [1] 董正之.中國動物志(軟體動物門頭足綱)[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214-215. [2] 陳新軍,劉必林,王堯耕.世界頭足類[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79-380. [3] 楊林林,姜亞洲,劉尊雷,等.東海火槍烏賊角質顎的形態特征[J].中國水產科學,2012,19(4):586-593. [4] 楊紀明,譚雪靜.渤海3種頭足類食性分析[J].海洋科學,2000(4):53-55. [5] PINKAS L,OLIPHANT M S,IVERSON I L K.Food habits of albacore,bluefin tuna,and bonito in California waters[J].Fish Bulletin,1971(152):1-105. [6] 吳強,王俊,李忠義,等.黃渤海春季甲殼類群落結構的空間變化[J].水產學報,2012,36(11):1685-1693. [7] 張閏生,孫秋巖. 天津市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M].天津:天津新聞出版管理局,198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