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萍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環境更加嚴峻,中職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在面對就業時的壓力不斷增加,中職語文作為學科之一,在其教學時應當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加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職語文教學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通過營造學習氛圍,挖掘學生深層次的人文精神,開展個性教學為教學方法,培養社會所需的優秀人才。筆者作為一位具有23年中職教學經歷的教師,將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展開分析。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人文素養;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一、前言
人文素養是由“人文”與“素養”組成,而人文即為人文科學,體現于物質、精神與制度,在孔子時期便有所強調,屬于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教育;素養為能力素養與精神素養的結合,加強對學生能力與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更好適應社會。因此,所謂的人文素養是指“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內在品質。在近年來學校格式化的教育中,學生被視為教育的“商品”,在學習中不斷的失去個性,并且丟失創新能力,不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造成了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出現。而人文素養作為內在品質的挖掘,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素質,響應了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完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感受人文分為,實現個人的綜合發展。
二、中職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的關系
人文素養體現在學生知識水平、綜合實力與道德修養等,均強調以人為中心,有學者曾經提出,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為相同實物,也不無道理。在我國,語文的教學處處透漏著人文氣息,不僅僅要求學生識字與溝通,更在于精神境界與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因此中職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中職學習的學生較為特殊,其入學目的更多的在于對專業技術的學習,以便邁入社會,適應職場,在校期間多以技術操作學習為主,積極主動接受人文教育意識較差,且學生較為年輕,對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建立并未成熟,因此此時加強語文教育有助于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促進綜合素質的養成,實現人生價值。
三、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與重要性分析
從筆者23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我國中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這與學生學習成績有關,多數中職學生文化成績較差,才進入中職學校就讀,因此中職人文素養整體不容樂觀。中職學生多數缺乏學習興趣,更甚者為混日子心態,而這種現象不屬于次年齡階段該有的現象,同時中職學生更加容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對于問題的處理無法采用正確的處理方式,因此多數中職學生存在自控能力差、責任感缺失等問題,且不具備成熟的人文素養,綜合能力較差。
但是,人文素質不僅與學生的生活有關,還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展。語文課程更加能夠體現人文素養,是傳播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其教學過程中,以培養人文素養為目的,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與認知社會,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為祖國與社會的建設作出貢獻。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明確指出現代職業教育將成為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學校應當重視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綜合發展的游戲人才。因此,在我國多數的中職學校中,打破了傳統以“實現就業”為目的的教育理念,逐漸向“培養綜合性人才”理念轉變,教育的中心由傳統的專業技術轉變為專業技術與人文素養共同發展,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學生的未來發展視為重點,努力培養更多的是應該社會要求的人才。
四、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方法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營造全新教學氛圍。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的增加,高中的招生門檻逐漸增高,因此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數量增加,且層次多有不同,所以增加了學生在就業時的壓力,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隨著大批學生的畢業并涌入社會,就業單位在面對數量增加的就業者,制定的人才需求計劃也有所提高,對前來面試的求職人員要求嚴格,以便謀得優秀員工,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在企業對員工的考察中,不僅要求專業水平高,對綜合素質的要求更加看重,若求職人員綜合素質高,在眾多的求職大軍中,才能夠顯得鶴立雞群,才可脫穎而出,若求職人員綜合素質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便成為嚴峻就業形勢下的犧牲品,影響個人就業,是就業困難的最大難題。因此,學生在學習期間,學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設計教學時更加重視此問題,在教師的配合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的課程,能夠幫助學生豐富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因此在教學時,良好學習氛圍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當以創造學習氛圍為基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授課時,其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當側重于人文素質,除此之外,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在書籍方面給予支持,提供與人文素養有關的閱讀書籍,如《論語》、《道德經》等,使學生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同時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對深層次人文精神進行挖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中職的語文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并未做嚴格要求,且具有多樣性,為了確保教學效率較高,需要在有秩序的完成授課的同時,對所含的人文素養知識進行挖掘,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這就要求語文教材的選擇應當具有教育性,而非學術性,使語文課堂能夠完美詮釋人生哲理,只有使學生體會到人文素養有關知識體現于生活,才能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中,過于強調書本知識的重要性,并以學生學習與了解課本知識為教學目的,并未做任何延伸,無法對學生人文素養進行培養,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同時,應當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相結合,以認識書本知識為基礎,將其人文精神向工作與生活延伸。如《我很重要》一課的教學,作者畢淑敏,課本內容較為簡單,在創作時以闡述“我”渺小為主題,語言樸實無華,并未作過多的修辭與精雕細琢,閱讀時平淡質樸,但其所體現的“天神我才必有用”思想更加重要,符合學生階段必備的心境,此時教師應當抓住文章的思想,并不失時機的向學生傳達,鼓勵學生在對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還應當確定自我價值,尋找人生目標,作為未來發展的指引與方向,同時使學生在就業工作期間,學會不卑不亢、安守本分,學會自我欣賞,對生命更加珍惜,最終實現人生價值。
(三)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充分了解,使教學多樣化。普通高中的語文教學是以提升語文學習水平為目的,促進語文理論更深層次的探究,而中職的語文教學目的與其不同。中職是學校與社會的銜接,是從學生時代邁入社會的階段,語文教學在中職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其教學被視為工具,目的在于使學生滿足社會所需,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個人也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但是由于學生具有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性格、能力與喜好,因此在中職的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人文素養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首先應當了解學生的個性,掌握學生的特色,根據不同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中職學生在文化素質方面較存在不足,因此在課堂教學時,調整教學難度,根據學生情況適當降低。學生在記憶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需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差異教學,使學生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四)樹立學習榜樣,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當教師在授課時,其言行舉止均對學生產生影響。中職學生心智發育不成熟,更加需要教師的引導,且學習能力較強,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更重,此時教師的一言一行均可感染學生。因此,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培養個人的人文素養,提高綜合素質,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幫助學生樹立爭取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在教學時,應當完善自我,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言傳身教,實現人生素養的培養,促進能力的提升。
(五)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解放學生思想。中職學生具有思想活躍、想法獨特等特點,若此時教師給予適當正確的引導,常常會收獲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思維。多數教師在學生面前保持嚴肅的形象,對于學生的態度嚴格苛刻,使學生對于自己的想法不敢發表,久而久之,減少了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此外,中職學生的特殊性使其存在自卑心理,往往認為能力有限,無長遠的規劃,且對未來更加迷茫,此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鼓勵,并向學生講述成功案例,根據學生的性格,指導未來規劃方向,與學生進行談心,促進學生思想的解放,增加自信心,發現自身不足,并尋找解決措施,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與發展之路。加強對學生主動性與積極性的培養,促進學生思想的解放,更有利于學生對未來的規劃與方向
五、結語
綜上:中職學生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中職的教學授課時與傳統高中學習不同,而語文作為中職教學中重要科目,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引起了學校及教師的重視。近年來,社會對中職學生的就業要求不斷增加,對其文化素養要求更是嚴格,因此為了提高就業率,為了學生實現人生價值,中職語文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為教學目的。中職語文屬于工具學科,為學生邁向社會儲備技能,所以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人文素養受到潛移默化的變化,從而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更好的適應社會,實現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新.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科技展望,2016,(1):193.
[2]董小芳.技工院校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策略[J].職業,2018,(10):27-29.
[3]馬倩.淺論中職語文教學中進行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J].求知導刊,2017,(29):10-10.
[4]謝嶺,邱文君.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西部皮革,2016,(22):231.
[5]徐春疆.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8,(14):187.
[6]王海波.淺析中職語文教學課堂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高考(綜合版),2014(04):94.
[7]劉福亞.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職業技術,2018,17(0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