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清
摘 要:在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微課這一教學資源運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實現翻轉傳統課堂的目的。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微課的概念、 微課對思想政治課實際教學的作用以及思想政治微課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先學后教;微課;思想政治課
一、微課的概念
什么是微課呢?微課是一個“舶來品”,它是在借鑒西方實踐基礎上的一種本土化創新。對于其定義,盡管有多個版本,但基本要義卻大體相似。我們可以用幾個核心關鍵詞概括:視頻呈現、簡短完整、數字化網絡化、個性化學習。這些關鍵詞既概括了微課的核心要素,又凸顯了微課不同于其他教學資源的特點。
二、微課對思想政治課實際教學的作用
(一)微課對政治課課堂開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指導下,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所有學校和教師的共同追求。筆者所在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嘗試建立了“導學案式的先學后教”模式,即:課前學生自主預習——課上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合作探究——教師精講答疑——課后練習(操作流程見下圖)
“導學案式的先學后教”這一模式是通過導學案將學習前置,課堂則成了展示交流、糾錯落實、點撥提升的舞臺。這種模式改變了過去學習知識在課內、內化知識在課外的格局,重新建構成學習知識在課外、內化知識在課內的新局面。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該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態度和學習品質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存在一個明顯問題:有些學生因為能力的差異無法參與討論,逐漸被邊緣化。分析原因,問題出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提供的預習資源不足,導致他們預習質量不高,也逐漸喪失預習的熱情與動力。例如《經濟生活》中關于商品的供求與價格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這部分內容盡管教材著墨不多,但它是理解價值規律的一個重要理論,是教學的重難點。學生課前預習時如果沒有形象直觀的感受,僅靠閱讀課本上的理論,是無法真正理解這部分知識的。也無法完成導學案中的預習作業。因此如何開發更多預習資源,提高預習質量,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新問題。
微課的出現,給了我們希望,使“導學案式的先學后教”模式的實施有了新的轉機。微課程時間短,一般5—10分鐘,學生易于接受;微課以視頻的形式出現,集文字、聲音圖像等于一體,學生樂于接受;微課只圍繞某個知識點展示教學過程,學生急于接受。教師課前將本課要點分別做成微視頻,與導學案一起提供給學生,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性地收看。這些視頻資料的補充,能提高預習質量,賦予“導學案式的先學后教”模式新的生命。
(二)微課對政治課課后鞏固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不同的學生由于學習能力的差異對于知識點的把握程度會有所不同,有些學生需要利用課后時間再“消化”。 而微課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可以滿足學生差異化學習需求。課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的微課進行加深和鞏固。這樣既解決了教師對于不同學生很難做到整體性與差異性兼顧的困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課貫徹了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理念。
(三)微課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應“為理解而教學”,即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并承擔學習責任。筆者認為將微課運用于思想政治課堂是契合這一理念的。學生觀看微課,自我思考、互動交流,進而將新知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參與,教師根據學生在展示和交流過程中的反饋信息點撥釋疑,形成良性互動,極大地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同時,學生在利用微課這一先進技術手段進行自學的過程中更能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微課給學生提供了自我控制學習過程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定力,在實踐創新中增長才干。
(四)微課對教師自我發展的作用
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技術,能夠幫助教師拓寬教學技能、豐富教學實踐。隨著微課資源的開發深入各地的學校以及各所學校的不同學科,網絡平臺上的微課資源日益豐富。廣大教師可以通過下載、收集優秀作品來豐富和擴展課堂教學資源,節省人力物力,提高教學質量。另外,微課可以為全國各地的教師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廣大教師學習先進、互相探討,制作出更優秀的微課作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三、思想政治微課的運用策略
筆者曾經觀摩過一節公開課,印象非常深刻。在這節課上教師播放了六段視頻,每段5-6分鐘。其中,四段是基本理論的歸納和解讀,兩段是情境的設置及提問。在課堂上,教師有時像一個播放員,不停地擺弄電腦;有時又像一個旁觀者,冷冷地看著自己事先錄制的微課。課堂互動少,現場生成少,思維碰撞少。雖然教師在課前已經做了充分準備,但課堂顯得很冷清,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微課根本無法翻轉課堂。雖然課中也可以針對知識疑難點播放視頻,但播放頻率太高,把本應用于課堂互動、交流的時間用于播放微課視頻,浪費課堂寶貴的40分鐘,課堂效果也要打折扣。筆者認為,這位教師播放的這幾段微課都可以放在課前,作為預習資料包和導學案一起發給學生,而課堂變成生生、師生互動的場所。這才是筆者認為的具有翻轉課堂性質的微課。
筆者所在學校實行“導學案式的先學后教”模式,如何把微課這一新型教學資源運用于學校的教學,這是擺在本校教師面前的新課題。鑒于上述案例的教訓,我們政治組教師在反思:“先學后教”模式下微課到底應“微”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微”?
(一)創設主線,“微”在思路的理順處
凡是成功的課堂教學,必定有一條十分清晰的教學主線,即在反復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形成的教學思路。它像一張精美的旅游線路圖,把學生帶進“風景絕佳處”,使一堂課顯得有條不紊、環環相扣、精彩紛呈。
在教學之前,教師應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條件和學情等實際情況,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組合成清晰的教學思路,并制作成一個微課。這樣的微課是學生走進課堂的指南,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效果。
比如在教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筆者設計了6分鐘的微課,對整節課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闡述。本課教學主線圍繞兩個生活主題,第一個生活主題是“逛街購物”,通過媽媽與兒子、女兒的對話,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四種不同的消費心理。第二個主題是“新房裝修”,該主題下設置四個情境,分別引導學生對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綠色消費、勤儉節約的思考和認識。
精彩的課堂需要精心預設。本節課上,教師設置的微課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喚醒先前經驗,引出后續知識,成為連接學習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
(二)剖析概念,“微”在解讀的困難處
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具有抽象概括性,而學生的生活是鮮活的、感性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便于學生順利到達知識彼岸。那么教師應該何時搭、怎么搭這座橋梁呢?在本?!跋葘W后教“教學模式下,這座橋應該在課前學生預習階段就幫助搭建,至于怎么搭建這座橋梁,首先要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搭建。
比如《經濟生活》這本書涉及到”物物交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概念,太抽象,學生缺少相應的生活經驗,理解上有難度,需要教師剖析概念,拉近生活與知識間的距離。在教學第一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這一框時,教學指導意見對“貨幣的產生”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建議是“模擬物物交換”的場景。但導學案無法動態呈現這一場景,所以筆者錄制了一段“模擬物物交換場景”的微課,時間持續5-6分鐘,視頻從“交換場景開始——遇到困難——想出讓交換變得方便的辦法——一般等價物出現”結束。學生課前看過這個微課視頻,所以對一般等價物和貨幣的產生容易理解,利于突破教學難點。
(三)碰撞思維,“微”在理解的偏差處
“水本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痹谡n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交流甚至爭論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在思維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跋葘W后教”模式下,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微課資源包和導學案,完成充分的自學并帶著問題進課堂。課堂上教師可以騰出時間組織合作學習,觀察學生互動,進行師生互動。通過“因學而導”的答疑解惑,學生思維逐步趨于清晰和深入,思維品質逐步提升。
在教學綜合探究“正確對待金錢”這一內容時,筆者課前錄制一個微課,供學生自學思考。微課首先呈現不同人對金錢的認識:“古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錢有兩戈,傷盡古今人品。有人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是萬萬不能的。針對這段話,設計第一個問題“你認為金錢是什么?是天使?是魔鬼?并說說理由”對這個問題學生可能沒有統一的答案,甚至可能截然相反。第二個問題“你認為金錢能做什么?金錢不能做什么?”此問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全面看待金錢的作用。
本節課,筆者在學生思維容易出現偏差處設計問題,學生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進行課堂討論乃至辯論,教師最后點撥,實現動態生成。
(四)關注熱點,“微”在認知的新穎處
我們周圍每天都在變化。思想政治課教學不應是紙上談兵、枯燥乏味的,而應該是直面生活、與時俱進的。這是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決定的。但熱點問題往往游離于教材之外,要求教師大量地收集、大膽地挖掘,并以熱點作為背景材料,設計與書本知識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熱點問題,讓理論回歸生活本身。
如果換一種呈現方式,將這些熱點材料,包括文字、圖片、音像,通過教師加工和編輯后拍成微視頻播放給學生看,也許能演繹更精彩的課堂。因為這樣生動、具體的呈現更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求知熱情,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
比如在教學《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時,“上海復旦大學投毒案”轟動全國,犯罪嫌疑人林森浩以故意殺人罪被一審判處死刑,當時已進入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階段,林森浩的大學同學、朋友、老師聯名請求改判無期徒刑。備受媒體關注的“復旦投毒案”再度引起熱議。筆者認為學生對這一事件會比較感興趣,畢竟這是發生在校園內的事件,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另外這一事件有教育意義,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筆者在課前錄制一段微課,時間5-6分鐘。播放一段視頻,簡單回顧整個事件,最后提出兩個問題:(1)你希望的最后判決結果是死刑或無期徒刑?為什么?(2)呈現兩句名言:東漢哲學家王符‘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結合名言和視頻,請你談談才與德的關系。
思想政治課不該僅傳授知識,就像人不能只吃鹽一樣,要把鹽放進飯菜里再吃。本節課把“上海復旦大學投毒案”這一案例帶進課堂,能讓學生對這一事件進行反思,這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在要求。
(五)架構體系,“微”在知識的融通處
知識之間不是雜亂無章,往往是有內在聯系的。梳理帶有內在聯系的知識,建立起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就能更快、更有效地獲得更多知識。
“導學案式的先學后教”這一模式要求學生進行課前學習,但并不是放羊式自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和學科結構體系,精心編制導學案,讓學生在閱讀填寫、思考練習的過程中進行知識梳理。
筆者設計的導學案有一板塊——建立網絡,目的就是要求學生構建這一課時的知識框架。每一目、每一框、每一課、每一單元、四個單元之間,甚至四本必修課本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需要學生去發現、去構建。但要求學生課前完成這個體系是有困難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課前錄制一個本課時的相關知識體系,與導學案一起給學生,指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比如《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這一框的知識體系如下圖:
當然在呈現這張結構圖之后,筆者說明了商品——貨幣——紙幣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是必須解釋的。這樣娓娓道來,學生一目了然。當然這個微課也可以作為課后復習用,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認為,如果懂得了基本結構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們理解其他類似的事物;把一件事物放進構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記。相反,只掌握零碎的知識既不利于記憶,更不利于創新。學生對知識體系課前嘗試構建,課間再進行互動交流以及教師引導,最終建立起更科學、更完整的知識體系。
以上微課片段一般都在課前呈現,課堂上根據需要選用,學生課后也可以自主選擇,實現充分的“學”。當然并非每一課時都需要那么多微課視頻,太多反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這些微課不管是錄制技術還是內容,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改進。
參考文獻:
[1]馮黎敏.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09).
[2]鐘敏知.基于“微活動教學“理念的高中政治課堂,思想政治課教學,2013(11).
[3]陸蕓,作為循環教學模式的微課程,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7).
[4]靖樹超,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微課開發,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12).
[5]周明龍 王恒富,創建具有翻轉課堂性質的微課,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