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平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民族文化素養;以文化人
【中圖分類號】G523 【文獻標志碼】B 【文獻編號】1005-6009(2017)90-0065-02
我們認真學習研究了習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辟論述,學習研究了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真切地感受到,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加強課程教材建設,要有一個體系健全而又與現行課程不相重復的課程,有一套貼近當代兒童的具有現代品質的教材。為此,我們在五個方面做了努力:
第一,努力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燦爛輝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悠久的歷史長河和遼闊的空間場景中,天南海北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是在與人類文明不斷對話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豐富的文化元素和內涵,集中表現為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我們不能簡單把它理解成漢族文化,或者只是儒家文化,或者只是幾本古籍。我們在小學中高年級采用文化元素組織主題單元,比如“上古傳說”“風流人物”“九州風景”“八方習俗”“創造之光”“藝術符號”“至愛親朋”“童心天真”“民間故事”“文學瑰寶”等;初中從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傳統美德去提煉主題組織單元,比如“仁者愛人”“民為貴”“天人之合”“日日新”“誠信為本”“自強不息”“天下為公”“愛國情懷”“文化之根”“哲學思想”“時空意識”“教育思想”“科技智慧”“藝術精神”“審美境界”“繼承與創新”等,通過這樣的一個個主題單元,讓學生感受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元素和深邃的文化內涵。
第二,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堅持傳承優秀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海納百川,生生不息,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小學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孩子們培養成有根的中國人。但是,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混雜、積極與消極并存,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根據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宗旨,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心選擇具有時代價值、教育價值、審美價值的材料,努力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讓學生在中華優秀文化豐厚滋養的浸潤中成長,逐步培育他們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培養他們的文化鑒別力和創造力,讓他們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人。
第三,努力反映江蘇特點,具有江蘇特色。江蘇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人杰地靈,人文薈萃,具有優秀的文化傳統,深厚的文化積淀。傳統文化教育既要體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全貌和核心價值,體現中華民族的共同追求,也要反映江蘇文化的特點。我們主要從三方面去考慮,一是整體構思選擇反映江蘇文化元素的作品,如文化經典、文化名人、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覆蓋面,在小學中高年級100篇選文中選有24篇;二是盡可能選擇江蘇籍作家作品,如大家熟知的朱自清、錢穆、楊絳、汪曾祺、陸文夫、范小青、趙本夫等;三是通過學生體驗探究性活動去尋找體驗身邊的文化、家鄉的文化。
第四,嘗試構建獨立而互聯的課程體系。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還明顯不足”,特別提到“課程教材有待完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也要求“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目前,尚未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學校就不知道怎樣做,就有點亂。要建體系還有點難,為什么難?因為100多年來,我國中小學現代課程體系已經比較完備。傳統文化教育融合在各門課程之中,如語文課,初中文言文占30%以上,高中50%以上,現在還有增加的趨勢。白話文里也有大量的傳統文化內容,我們的語言文字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國歷史在歷史課程里面也占到一半以上,道德與法治課程里的很多價值觀、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建立新的課程體系,確實比較難,甚至要回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還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原點上去思考。我們認真學習研究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嘗試通過融合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設想國家課程大框架不動,融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融通傳統文化課程與各個學科,構建一個獨立而又互聯且不相重復的課程體系,為地方、為學校提供合適的引領。小學低年級用繪本,以“我的一天”“我的一年”為線索,讓孩子去感受身邊“活著”的傳統文化,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小學中高年級通過相對感性的文化元素,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初中通過相對理性的文化精神,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力。高中突出對傳統文化的系統認識與理性思考,通過“經典選讀”“學者視點”“傳統縱論”“中外對話”“文化復興”等專題,全面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
第五,努力建設場景式建構型的教材。我們不采用知識告訴型、簡單記誦型的教材編寫方式,而是設計場景式的建構型教材,努力具有現代教材的品質。每個單元在主題統領下,整合多種文化形態,組成特定的文化場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學習、活動、體驗、探究。
小學三至六年級,按照單元主題,精選名家名篇,通過有趣的故事、生動的小品文、古代詩詞,引領學生走進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精選經典文化名言名句,讓學生熟讀成誦,日積月累。設計兒童生活中可感受到的文化意象,喚醒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學生探究身邊文化現象的興趣。設計體現兒童生活情境和心理特點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文化參與和文化探究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體驗、感受和理解。
初中階段,按照單元主題,精選文化原典和名家解讀,精選拓展性古今閱讀材料,介紹必要的文化常識,設計富有挑戰性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思考、活動、探究中,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理解、踐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覺,促進精神的生長。
高中在專題研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與對話,加深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引發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對當代文化建設的思考。引導學生通過深度閱讀、系統梳理、反思和研究,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建設的使命感,努力成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創造者。
這樣的設計體現民主、開放、活動、探究、建構的新課程理念。多種文化形態整合的場景,把傳統與當代、文化與學生聯系起來,形成特定的中華文化場,不僅鮮活、生動、豐富,而且充滿了古今對話和心靈的碰撞,極富有張力,具有很好的生成性和創造性。
我們期望通過對課程教材體系的建設,探索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合適的路徑。目前,這套教材已有7個版本,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課程教材的體系看來還是比較理想的。但是,理想要成為現實,還需要領導的關心和學校的實踐。
教材有時候只是打開了一扇一扇窗口,激發學生從這里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教材有時候只是一個引子,引導學生去探究去建構一個嶄新的世界。期待更多學校積極探索,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引領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走向新的境界。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