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海
〔摘 要〕現代學徒制是以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演變發展而來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為了打破傳統師徒技能傳授的局限性,為企業輸送更多的職業人才,職業院校應以教師工作室的建設為核心,制定完善的現代學徒制度,采取教學與企業項目雙軌并行的教學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現代學徒制;教師工作室 ;職業技能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發展而來的,國外在工業時代較為普遍,國內則自古以來都是以一種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觀念為國人所熟悉。隨著中國高職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這種傳統小作坊的師徒制度逐漸被學校教學所取代,各種高職院校成為職業技能知識傳授的主要渠道,每年都為企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學校更是以高就業率沾沾自喜,自我肯定辦學理念的與時俱進。然而,企業卻完全表現出一種相反的態度,對高校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怨聲載道,需要企業進行短期的二次培訓才能上崗,甚至有企業為了培養符合公司需求的職業人才自己舉辦培訓班對員工和社會人員進行定向培養。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狀造成了人才資源的大量浪費,一邊高校招生熱火朝天,一邊企業自主辦學如火如荼,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鴻溝越演越烈。當然,很多高校和企業也看到了這些問題,為了緩和這種矛盾的激化,高校和企業開始聯合起來采取校企合作辦學的新模式,這一舉措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但是隨著聯合辦學的逐漸開展,各種辦學理念上的不同觀念也初現端倪。一方面,學校引進企業進行教學是希望企業能夠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的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也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提高學校的知名度。但是,現實卻和預期的有很大差距,由于學生的質量良莠不齊,真正等到畢業的時候,企業只會在班級中挑選一些少量專業優秀的尖子生,其余的學生還是只能自己解決就業問題,這樣學校尋求企業辦學的初衷就變得一廂情愿了。另一方面,企業聯合學校辦學名義上是為學校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同時為自己企業培養人才,但是實際上很多企業會另外收取學生培訓費,學生也是由自己公司的人員獨立招生,課堂教學的老師也全都是由自己委派,似乎除了教室和文憑是由學校提供以外,其余都和自主辦學沒有區別,這種所謂的共贏互助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矛盾重重。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掌握辦學的主動權,全面培養自己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現代學徒制為核心,加大教師工作室的建設力度,鼓勵專業教師校外兼職,充分利用專業教師的資源優勢,建立完善的教師工作室制度,將課堂教學和教師工作室建設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依賴于企業的局面。
一、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發展狀況
目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授課形式都是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講授知識,學生做筆記并完成階段性作業,雖然教學過程中老師會根據每個同學的作業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但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卻千篇一律,理論性較強,可實施性較差,無法落地。不同于學校課堂教學模式,現代學徒制模式是借鑒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形式言傳身教的一種新教學理念。通過以工作室為載體,教師帶領學生做項目的過程來指導學生完成教學,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緩解了學校過度依賴企業的情況,更有利于高職藝術設計教學的良性發展。
隨著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的不斷建立,教師工作室制度在高校教學嶄露頭角,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以研究生為主的導師工作室,學生與導師之間以員工和老板的形式存在,研究生經常跟著導師做項目,一方面能接觸更多的實際項目,另一方面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可謂一舉兩得。相對而言,高職教育階段學生就很難有機會獲得這種接觸項目的機會,歸根結底主要是因為高職院校學生底子較差、專業能力弱,很難勝任實際的項目任務;同時,很多擔任日常教學的年輕老師自身也因為沒有做項目的經驗而無法順利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因此更多的教學內容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無法落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理論為主的教學風氣。
因此,目前現代學徒制在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中很多都是名存實亡的狀態,有項目經驗的老師忙于自己的項目而無暇顧及教學,教師工作室只是掛牌的空殼,沒有發揮其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相反的年輕老師有時間有精力卻沒有項目經驗和機會,資源相對匱乏,只能承擔理論教學的部分,長此以往,這種模式下教學模式最終培養出了一批只會寫論文和拿高分的人才。當然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現在教師工作室存在的價值,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有著豐富教學和實踐經驗的老師帶領學生在工作室做項目的情況,但是學徒也僅限于個別班級優秀的學生,似乎和日常教學也沒有關聯,純屬教師個人業務。總而言之,現階段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教師工作室建設似乎并沒有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制度的建立和可實施性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二、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工作室建設策略
1.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前面論述中提到過現代師徒制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年輕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如何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師的項目實踐能力是解決工作室建設與教學雙軌并行的重要方面。高職院校作為高等學府響應教育局的政策,要求老師都必須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畢業,理論水平很高,但是工作經驗不足,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似乎是大材小用,高深的研究層次面對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卻無從下手,實踐課硬生生地被講成了理論課的情況時有發生,學校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雙師型”教師匱乏的現狀。針對此問題我們可以采用老帶新的策略,社會項目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老師可以以教師工作室為載體,為年輕教師提供項目場地和施工指導,帶領學生和年輕老師一起做教學項目,年輕老師軟件能力強,可以發揮其在指導學生制作效果圖和文本中的優勢,“雙師型”教師則提供技術經驗指導以解決項目中的實際問題,長此以往,年輕教師也能夠從項目教師豐富的老師那里學到很多的實踐經驗,擔任起學生師傅的角色,將課堂教學與項目教學緊密聯系,完成從普通教師到“雙師型”教師的完美蛻變。
除了老帶新策略以外,繼續教育的推廣也是發展“雙師型”教師的重要途徑。在假期,年輕教師可以自己聯系或者通過學校、其他老師尋找相應專業的企業培訓機會,通過在公司的親身經歷更能有效提高年輕教師的項目實踐能力,提升專業技能,為現代師徒制的教師工作室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2.制定教學與項目雙軌并行的工作室教學機制
無論是傳統的課堂教學還是師徒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課堂教學要求課堂紀律規范;而學生數量多、水平良莠不齊,課程教學時間有限,都是制約工作室教學模式開展的重要原因。傳統師徒制講究少而精,一個師傅只能帶幾個徒弟,這也不能滿足現在高校擴招帶來的學生數量多的問題,如何有效地制定教學與項目雙軌并行的工作室教學機制是實現現代師徒制教學的根本。
首先,課堂教學時間可以從階段性教學改為學期教學,在課程總課時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各科目和對應的項目實踐的具體完成時間和要求提前做好計劃,將各科目的教學時間由集中課堂授課改為分散授課,加大課程時間跨度,力求與實際項目的工作時間相吻合。其次,授課地點由專業教室改為工作室,學生以團隊為基本單元,按照項目要求進行好壞搭配,并同時配備幾個助教(可以是年輕教師也可以是大三學生)進行一個項目的課堂輔助教學,這樣能夠有效地保障每個徒弟都有師可教,有事可做,發揮其在團隊中的作用,共同進步。基于以上假設,需要建立在規范化的現代學徒制考核標準和責任心較強的師資隊伍基礎之上,當然更離不開學院和系部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3.建立規范化的教師工作室考核制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將以上的教學模式具體落實到位,必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管理機制。首先從教師角度出發,現代師徒制的教學方式相對課堂教學,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而且會出現經常加班的情況,因此教學工作量很難核算,同時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學次序也很難有保障,監督機制如何落實到位都是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學院和系部每學期進行一次工作室項目匯報,監督工作室的教學完成情況,并根據各工作室完成的教學工作量進行評比,適當調整工作室的資金配比,完善工作室教師考核機制。
其次從學生角度出發,改變以往系部統一制定安排教學時間的格局,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和主修課程,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可以自主選擇師傅和工作室進行學習,同時以學分制為考核標準,學生可以根據各工作室的項目時間安排同時選修多門功課,工作室老師根據徒弟所完成工作量的質量對其進行評分,同時對上課紀律進行嚴格考核,保障教學次序。
三、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工作室建設實踐
1.學生(徒弟)分專業分老師(師傅)實行工作室管理制
以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學制為三年,大一為基礎學習階段;大二為專業學習階段;大三為項目實踐及實習階段。學生在大一期間根據專業不同學習各專業的相關基礎知識,包括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工程制圖、手繪及理論課程等,這一階段將按傳統課堂授課方式開展教學,不進入工作室學習,課程主要由年輕老師擔任,在學期末根據專業排名實行學生(徒弟)和老師(師傅)的雙向選擇,為大二進入工作室學習奠定基礎。大二為專業學習的主要階段,同時也是從理論過渡到實踐的重要環節,此階段的授課形式將由傳統授課和工作室授課共同完成,傳統集中授課主要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基礎、人機工程學、工程預算等專業基礎,工作室則主要承擔設計項目類型課程的教學,包括居室空間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娛樂空間設計等,學生按照雙向選擇的結果進入工作室完成學業直到畢業設計完成。大三則為項目實踐和完成畢業設計的階段,同時還要擔任指導大二學弟學妹完成項目的助教角色,因此是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鞏固和查漏補缺的重要階段。總之,學生在大二進入老師工作室以后必須嚴格按照工作室管理制上課,課程安排、教學內容原則上由工作室負責,系部負責協調管理教學資源的分配和監督,這種工作室管理制度能夠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老師(師傅)和(學生),改變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激勵學生和老師的教學積極性,將課堂真正意義上地交給老師和學生。
2.系部按專業分配工作室老師(師傅)責任到人制
以教師工作室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務處和系部統一管理安排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顛覆,但是也增加了學院和系統的管理難度。因此,為了保障教學質量和教學持續,系部必須制定工作室老師責任到人制。各工作室副高以上職稱老師(師傅)為主要負責人,制定工作室工作細則,包括每學期團隊成員組成名單(師傅、徒弟、助教)、學期課程項目名稱、工作室值班安排、獎懲條例、教學規范等一系列明確的條例,只有制定有效的規范制度才能保證學校工作室的教學次序,同時也能夠約束教師(師傅)的個人職業道德,避免只做項目不教學和把學生作為免費勞動力賺錢的工具的情況產生。
3.系部統籌管理專業教師工作室建設
作為教學機構,教師工作室需由系部統籌管理,以確保教學秩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系部要求定期對工作室的教學情況進行檢查;同時各專業工作室必須每學期對階段性和年終項目教學工作情況進行匯報呈現,避免濫竽充數、無所作為的現象發生;另外系部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對每學期項目教學不理想的工作室進行排查,及時發現工作室的問題。如發現個別教師工作室無法承擔項目教學任務的情況,則立即采取相應措施保障教學質量,而對教學工作突出的工作室則應予以一定的獎勵,并進行交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教師工作室兼任起教學主導的地位。
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教師工作室制度的建設對高職藝術設計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需要各系部不斷地摸索和實踐才能完善現代學徒制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馮大同.工作室制度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0(12)
[2] 陳曉春,張慶堂. “工作室制”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的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 2018(06)
[3] 李敏. 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 2018(10)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2018年立項課題《基于雙師型教師視野下的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XJKX18A14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