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創新性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逐漸滲透,以清華大學“雨課堂”、“藍墨云班課”、“UMU互動學習平臺”等為代表的信息化課堂軟件平臺層出不窮,如何將“互聯網+”思維影響下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手段引入傳統課程教學,成為當前各學科教學改革創新的重點。本文明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幾點不足之處,提出了在信息化課堂教學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信息化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095-02
一、大學英語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分級教學模式不夠完善
所謂分級教學模式,就是要“因材施教”。對學生的英語成績進行分級,針對性地給出教學教材、教學方案、教學測評等,進而綜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然而在當前大學英語網絡課堂課程教學改革中,對于分級教學模式的改革還不夠完善:一方面,教學教材不具針對性。雖然分級教學按照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分班,且使用信息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前期評估分級也易于實現,但是教學教材仍為統一教材,導致學生的教材起點相同,個體起點差異,不能真正達到分級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分級標準的研究不夠全面。高校普遍使用高考成績對于學生進行分級,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高考成績無法理想地反映學生英語水平,這就導致分級教學的入口標準不夠精確。
(二)大學生學習能力不強
一方面,盲目使用新媒體資源。信息化課堂時代的到來,讓大學生能夠通過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學習,但我們無法忽視信息化終端本身對學生成長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過度使用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上網等,都不利于大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另一方面,英語學習過于功利化。大多數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必要的英語考級,這就導致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功利化傾向嚴重。使用信息化課堂學習過于注重信息下發,在英語學習“聽、說、讀、寫”四個核心部分中,忽視了傳統英語教學中的互動式交流學習,阻礙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
(三)教師課堂話語權削弱
一方面,人際交流逐漸削弱。信息化技術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滲透,強調了“人機”互動,無論是大學生還是教師,都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相應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料,而且隨著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手段被不斷創新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效果。但也讓部分大學生越來越依賴互聯網,“人機”互動代替了傳統的“人際”交流。具體來說,學生過多利用信息手段獲取學習資源,勢必導致“師生”、“生生”交流減少,且課堂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被削弱。
另一方面,傳統課堂吸引力不足。互聯網環境下教學資源媒體的多樣性,也是傳統課堂所無法比擬的,這些都讓傳統課堂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而且課堂所講授的英語知識,也能夠通過信息化手段搜索,特別是一些不易理解的句子和翻譯,進一步導致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語權逐漸削弱。
(四)教學實踐環節相對欠缺
首先,教學資源分配不合理。由于各大高校的辦學水平的差異性,特別是一些辦學條件不足的院校,其對于教學資源分配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體來說,一些院校過于重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時安排不足,這就導致英語實踐教學不能夠有效開展,不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其次,教學設施不匹配。信息化課堂背景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必須要依賴相應的教學設施,但是部分院校的教學設施還不夠完善,例如多媒體英語教室搭建、在線英語教育平臺等,僅僅憑借互聯網、信息化渠道獲取的教學資源,無法完全滿足當前大學英語信息化課堂改革的需求,教學設施的不完善問題亟待解決。
二、推動信息化課堂教學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措施
(一)精準開發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
一方面,合理設置英語成績為分級標準。分級教學模式必須重視英語水平評估,具體來說,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專業、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級,并設計分級英語考試,不僅要重視筆試成績,還要考量學生的面試成績,按照英語成績詳細劃分,制定詳細的分級考核指標。
另外一方面,選取分級英語教學教材。落實“因材施教”還應該避免全校使用同一教材,可以在統一教學教材的基礎之上,合理采購課外一些英語教材,或開發校本教材,促使英語教學教材能夠按照不同專業、不同等級的實際情況,服務日常的英語課程教學。
(二)充分調動大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
一要引導大學生合理利用信息化課堂資源。在日常的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授基礎的英語知識,同時還要傳授一些英語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自學。避免盲目使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借助學生使用率高社交網絡平臺分發微課教學,在信息化課堂手段向傳統課堂教學滲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要,挖掘多樣化的新媒體教學資源。現如今很多大學生陷入英語考級,而且很多高校也比較重視對英語考級資源的開發,這就需要高校能夠充分的運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教學拓展,例如在線舉辦英語配音、話劇比賽等等。豐富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內容,避免功利性的考級,注重大學生英語素養的引導,同時也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
(三)提高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的話語權
首先,“人機”與“人際”互動相結合。在信息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能夠認識到信息化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不能夠忽視了教師對教學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合理的分配教學資源,將傳統媒體教學技術穿插在信息化課堂教學中,例如在線對話演示、在線英語翻譯互評等,都可以引入信息化課堂教學。并對課堂重點、難點進行實時反饋提醒,在課堂上增強提問互動,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其次,創新傳統英語課程教學方法。在信息化課堂中引導學生參與情境教學、短片演示等教學手段,豐富信息化課堂教學內容,營造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另外,教師還要能夠選取一些國際新聞、西方文化等教學資源,并制作成微課或者網絡課件,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內在修養,提高教師在新媒體教學中的話語權。
最后,引導學生獲取英語信息。教師應該為學生拓展英語交流平臺、優秀英語信息媒體等,引導學生獲取更加便捷的互聯網英語教材。另外英語教師還要為學生進行疑難解答,提高教師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四)開展信息化特色課堂實踐教學
第一,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對于大學英語的實踐教學來說,應該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來說,在確保理論教學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實踐學習,例如分組學習、情景對話等,將理論課程中涉及的語法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進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實踐教學資源,不能夠單純的停留在課本教材,還應該根據學生專業情況合理的增設專業英語、交際英語、英語文化、文化對比等實踐內容,充分的運用信息化技術,針對性地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另外,合理增加實踐課時安排,并對英語實踐成績進行定期的考核,這樣才能夠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促進大學生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第二,拓展校外英語實踐資源。積極借助互聯網技術,圍繞時事熱點、國際會議、國際問題等具體話題,開展校外英語學習實踐活動,并鼓勵大學生發表評論,提高校外英語話題的互動性。同時,鼓勵大學生參與到社會相關工作中,例如翻譯、外企、國際組織等,豐富社會經驗,在歷練中提升自身的英語水平,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
三、結論
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改革成效明顯,為了更好的促進教學改革,必須要堅持在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的經驗基礎上,堅持改革創新,因材施教,激發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踐行“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創新理念,在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成效的同時,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曉然.“互聯網+”環境下新媒體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微信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08).
[2]李紅輝,李紅平.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信息記錄材料.2018(08).
[3]柴改英.MOOC之于外語教育場域的思考——慣習沖擊、協作創新、價值共建[J].外語電化教學,2014(03).
作者簡介:
井朔宇(1988-),男,漢族,山西朔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