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能力培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職業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為實現這一目標亟需變革與創新。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都要做出相應改革,才能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其中主要是學生職場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關鍵詞】職業能力 ?公共英語 ?改革措施
【基金項目】項目來源:校級課題《廣州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Y2013053。
【中圖分類號】G71;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109-02
1.問題提出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而不是高級科研人才。因此職業能力培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而公共英語作為高職院校中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目前存在著與高職教育目標和要求脫節,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作用不大的現狀,因此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模式亟需變革與創新,以期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德技并修、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
2.職業通用能力的核心內容
職業能力的培養是指學生從事某項職業活動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雖然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不同,但某些能力有其共核部分(Common Core)即職業通用能力。職業通用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具備一個現代職業人的基本素質。雖然目前對于職業通用能力的概念和內涵,國內外學者仍然未能達成一致的見解,目前還沒有確定的概念。但對于職業通用能力的一些共性有較為一致的觀點。1.通用職業能力不局限于某種職業,具有遷移性和轉換性。2.通用職業能力是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3.通用職業能力與個人潛質、先天性格及后天人文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根據徐靜繆等人的研究,比較重要的高職教育通用能力包括:自理自律能力、學習和發展能力、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敬業耐勞能力、耐挫抗壓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
3.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現狀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其教學地位不容忽視。但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現狀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教師方面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執行者,其教育理念對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重要影響。目前大多數承擔公共英語教學任務的教師仍然是學科化思維,教學模式雖然增加了新技術元素,但依然以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公共英語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缺乏溝通,對于該專業學生需具備的職業能力未能有清晰、準確的認識,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3.2學生方面
職業院校學生生源多樣,基礎不一。但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對英語學習有一定抵觸心理。還有部分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對所學專業作用不大,未來職業應用英語機會不多,因此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些消極因素都會導致英語學習效果不夠理想。
3.3教材方面
職業院校公共英語教材建設主要問題在于教材不具備職業性,不能滿足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需求。某些教材名稱雖然稱為《職業英語》,但其內容與職場聯系不夠緊密,缺乏真實職場背景,仍然以傳統的語言技能學習、文化與生活相關,對于學生通用職業能力培養作用不大。
3.4教學過程與評價方面
當前的英語教學仍然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主要采取的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練為主。雖然PowerPoint等教學軟件已經很普遍,但教學模式依然與傳統課堂區別不大,對于90后的大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教學過程中新的教學技術采用不足,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與實際職場環境聯系不大。
教學評價方面對學生職場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不足,仍然未能跳出傳統語言考查的方式與內容。對于學生的形成性評價不充分,評價標準仍是一刀切,缺乏對學生的個性化評價。
4.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措施
為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應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4.1優化師資隊伍
為培養學生通用職業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較強語言應用能力與職場實踐能力的英語教師隊伍十分必要。(1)學校要定期開設師資培訓班,對公共英語教師進行培訓,力求讓他們了解和掌握英語教學、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動態、新要求。(2)鼓勵公共英語教師參加生產實踐,他們可以了解到職場需要什么人才,人才需要具備什么能力,才能在教學中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課程教學相結合。(3)定期舉辦公共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交流會,掌握所教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將課程教學與學生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緊密結合。
4.2改革教學內容
公共英語教學內容與真實職場環境脫節是目前英語教學中亟需解決的問題。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內容應突出高職特色,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注重語言應用能力培養,以培養職場語言文化知識和職場交際溝通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打造職場通用的溝通技能。
以真實職場場景對話內容為基礎,注重學生聽、說技能培養,增加應用文閱讀與寫作訓練,以“必須”和“夠用”為原則,減少語法、文學、學術類教學內容。同時滲透職業文化、職業道德相關內容,培養學生職業意識。鼓勵各校編寫適合本校學生、以專業群平臺為基礎的校本教材。
4.3創新教學模式
以任務為驅動,以交際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按照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原則,創設與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讓學習者在情景之中培養通用的、可遷移的職業能力。改變傳統“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培養學生動手、動口能力,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比如在產品介紹單元,教師為學生布置“介紹產品”這一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款目標產品,通過課堂學習產品介紹要素中需包括的要點:產品特點、功能、USP(獨特銷售賣點)等概念,完成小組產品介紹這一具體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習小組培養了除英語語言技能之外的人際交流與溝通、團隊合作、耐挫抗壓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職業能力。
4.4完善評價方式
高職教育是以能力本位為目標的,因此其教學效果的評價
也應當注重學生對于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評價應體現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如觀察、口試、筆試、頂崗操作、職業技能大賽等評價方式。評價方式需改變一張卷子評定學生的模式,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全方位的考評體系,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動態評價。對于職業英語來說,就要注重學生綜合英語運用能力的考核,對于學生基于職場情景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進行全面考核。注重學生平時實踐考核成績,其中的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應該占據更大權重,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成長與進步。鼓勵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各類職業能力競賽等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應體現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如觀察、口試、筆試、頂崗操作、職業技能大賽、職業資格鑒定等評價、評定方式。
五、結語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已到了不得不改,非改不可的形勢。其核心目標就是基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不斷提高學生職場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打造適應高職教學目標的具有較強語言應用能力與職場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增加與真實職場環境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創新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以及完善以能力評價為本位的綜合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王莉.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及原因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14)
[2]陳武.淺析當前職教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7)
[3]袁年英.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年12月
作者簡介:
喬時玲(1979-),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英語教學,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