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現階段,高中英語教學中逐漸應用了微課這一新型教學手段,這一教學手段的應用,使得英語教學更加的靈活與方便。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微課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其讓教學形式及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可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以調動,促進高中英語教學活動有效開展。
【關鍵詞】微課 ?高中英語教學 ?應用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115-02
微課指在教學中教師圍繞單一教學任務開展教學的教學手段,這一教學手段的特點為:較強的針對性、較短的教學時間、目標明確,多個和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輔助視頻是這一教學手段的核心。隨著微課在我國各科教學活動中的推廣,人們越來越關注微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其可實現學生與教師的課堂地位的翻轉,將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加以提升。將微課適當的引入高中英語教學中,可對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熱情的難題加以有效解決,營造良好的英語教學氛圍,進而將高中英語教學的效率及質量加以提升。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微課的具體應用
(一)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屬于教學的初始環節,其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教師只有生動、富有趣味性的進行課堂導入,引起學生思考的欲望,才能夠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加以提升,對課堂氛圍加以活躍。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師可采用與教學內容相關且滿足學生個性特征的微視頻,以此來進行導入,讓學生能夠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提升。如:在《Heroes》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喜好,對現實的英雄人物、動漫的英雄人物等的視頻進行播放,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將其學習興趣加以提升,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若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就馬上向學生講解一般過去時、現在完成時等教學內容,將極易使學生產生困惑,使得其學習熱情受到打擊,讓其覺得英語學習十分枯燥乏味,進而大大降低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間斷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一直能夠充滿學習的動力,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其對教學過程及節奏加以控制,教師只需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其學習加以正確引導即可,并借助微課來實現課堂翻轉。如:在《The Sea》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海底世界,并開展單詞教學,要求學生隨著視頻的播放對每個單詞進行背誦,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能動性,促使學生輕松的開展英語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對英語課堂加以更好的掌握;同時,教師應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學習與應用知識點的視頻,從而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實踐應用能力[1]。
(三)課下練習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通過有效開展課下練習,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完成英語學習,使其英語成績得以有效提升,并將英語教學效果加以極大程度的提升。在高中英語課下練習過程中,微課能夠幫助學生對重點與難點問題加以解決,在學生課下練習中應用微課,對以往的練習方式的地位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可獲取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高中英語課下練習中引入微課形式,有利于提升英語教學效果及學生的英語成績,并能夠促進英語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將教學效率加以提升,將學生的英語素養與英語應用能力加以提升。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微課應用的啟示
在以往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隨著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將以往的教學模式加以打破,使得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更加的豐富。當前,雖然高中英語教材內容和現實相一致,但課本內容承載力存在一定的局限,隨著信息知識的進一步更新,僅是依據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微課能夠對這一不足加以極大程度的彌補,使得教學內容得以拓寬,使得教學方式更加豐富,將學生的視野加以進一步拓寬。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應用微課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中,還能夠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對以往的教學觀念加以創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圍繞學生來開展所有的教學活動,以此來將學生學習的熱情加以極大程度的提升,使其能夠對自己的學習加以主導,進而有效提升其英語水平,為其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2]。
總而言之,由于高中英語的課程難度較大,有的學生難以適應這一難度,無法跟上教師教學的進度,這就使得學生對高中英語學習產生抵觸,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喪失英語學習興趣。為能夠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需將微課引入高中英語教學中,借助精煉與短小的視頻來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及主動性,從而提升其英語水平,將高中英語教學質量與效率加以極大程度的提升,使教師能夠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對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加以更好的完成。
參考文獻:
[1]李夏怡.微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啟示[J].中學生英語,2017(40):63.
[2]陳匯萍.試析微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啟示[J].基礎教育研究,2016(0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