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彥
【摘要】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廣大教育者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所以身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有效提升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提升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實效的途徑。
【關鍵詞】提升 ?小學中高年級 ?數學教學 ?實效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0-0133-02
數學學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所以這也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邏輯能力,但是小學生普遍具備的是形象思維,這個思維特征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正好有一定矛盾性,使得學生在課堂中經常出現走神的現象,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所以怎么樣才能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這是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當前認真思考的問題。
1.積極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創設相應的數學教學情境非常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性,也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所以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一定要緊密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因為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注重調動的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情感,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以下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長方形和蘋果圖片,緊接著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彩筆顏色,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來涂出這些圖片的二分之一,或者是在教學“統計與概率”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和體重,把測量出來的數據收集和整理好,進而再制成統計圖或者統計表,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沿著學生的思維發展方向思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2.注重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
一個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僅要給他們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小學生在課前預習,那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的提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粗讀所學內容,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也是進行課前預習的主要環節,學生只有通過預習大致了解所學數學知識后,才能更好的消化和理解所學知識,并正確掌握學習這些知識的方法,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列舉一些他們身邊的事例,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比如在教學“觀察物體”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前布置作業,讓學生認真觀察自己上學路上建筑物或者家里的細小物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和體會來了解和學習“觀察物體”的相關知識,或者是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和實踐來記憶新的數學知識,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提前進入預習狀態。
3.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為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奠定基礎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是非常合理的,數學知識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小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自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教師把實際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聯系起來,能夠極大地提升小學中高年級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附近有哪些比較好玩的場所,緊接著引導學生準確描述這些場所在自己家的什么方向,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來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并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這種聯系學生實際生活來挖掘教學素材的方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堂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4.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提升學生之間互動的有效性
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夠有效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例如:在教學“分數乘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先讓學生自己獨立計算,在算出答案后再互相交流計算的方法,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通過直觀的線段圖和折紙等方式來讓學生理解算理,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的例題和示范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進入探索和交流的學習活動中,轉變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來理解和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面對現階段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的基本現狀,研究提升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小學中高年級教學的實效性不僅注重學生當前的數學成績,還非常重視學生未來的數學發展,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是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所以數學教師要在實踐中積極反思,樹立多樣化和創新型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郜海霞.提升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實效的途徑[J]. 甘肅教育, 2016(11):102.
[2]王敏.提升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實效的途徑初探[J]. 教育:文摘版,2017(1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