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蛟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得越來越迫切,類似茶旅研學類的新型旅游項目不斷涌現。在圍繞茶主題開展高品質旅游活動的同時,開展有目的的學習和有課題的研究。在旅行中學有所獲,研有所得。要滿足人們旅行中的教育和研究需求,新時代呼喚茶旅研學課程的開發。社會的發展需要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區域性和綜合性為原則,以國際性、創新性和藝術性為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時代 ?茶旅研學 ?課程開發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08-02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得越來越迫切,類似茶旅研學類的新型旅游項目不斷涌現。在圍繞茶主題開展高品質旅游活動的同時,開展有目的的學習和有課題的研究。在旅行中學有所獲,研有所得。要滿足人們旅行中的教育和研究需求,新時代呼喚茶旅研學課程的開發。
一、新時代社會發展呼喚茶旅研學課程
2017年我國已經穩定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達到12.2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4.8%。人均年收入達到8600美元,進入中高收入階段。2016年全國人均年消費茶已經突破了2斤,2016年我國茶葉消費群體已達4.78億人,我國消費性支出結構變化很大。食品的消費比例從2000年的43%,到2010年的28%,再到2020年預測的20%,下降比例超過一半以上。而文化娛樂的消費比例從2000年的2%,到2010年的3%,再到預測的2020年的4%,增加比例達到一倍。
茶旅研學課程能讓人民的消費性支出更多地投入到文化教育上,能引領人們不僅消費物質性的茶,還要消費文化性、教育性的茶。
但是,目前茶旅研學課程開發還存在著社會總體投入不足的問題,由于人才儲備不夠,缺少既懂旅游,又懂茶,還懂教育和研究的復合型人才,在茶旅研學課程開發推進的過程中,缺乏整體設計,出現只重旅行體驗,挖掘文化產品不夠,不能與學生的課內學習相結合,沒有足夠的學習指導,沒有研究性課題的設計等問題。因此,新時代呼喚社會加大茶旅研學的投入,積極開展茶旅研學課程開發。
二、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呼喚茶旅研學課程
1.茶旅研學參與者高品質獲得感的提升呼喚課程開發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也從生存的需求、歸屬的需求,進一步上升為成長的需求。具體到茶,也從喝茶、喝安全的茶,到邊喝茶邊與人交往、在喝茶中實現尊重他人并享受被別人尊重,最后到通過喝茶,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研究表明,有意識的學習和無意識的學習,習得率差異是極其巨大的。課程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動,是帶領人的有意識記活動。小學6年級以后有意識記的重現率保持在75%以上,而同期的無意識記只維持在50%。茶旅研學課程的開發一方面發掘目的地的教育資源,增加無意識記的內容,另一方面就是盡可能多地通過思維、圖像、情緒等通道將參與者的無意識記這座水下冰山,提升到有意識記。
通過茶旅研學課程引導,讓參與者感受到祖國山河壯美、茶從業者的敬業智慧勤勞、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優秀的中華茶文化,交到朋友,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實現自我,即提高參與者的獲得感。
2.茶旅研學產品供給者生產效率提升呼喚課程開發
茶旅研學產品的供給,最終在茶產地、茶制造基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讓茶的從業者人人有機會成為茶產業文化的傳播者。變農業生產景觀為旅游資源,為教育資源,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高質量的農業發展。
三、茶旅研學課程設計的目標和原則
1.以立德樹人為目標
我國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的“茶香育人”茶旅研學課程,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2.茶旅研學課程設計的三個原則
(1)區域性原則
區域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結合的具體體現。不同尺度的區域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綜合影響下,逐步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區域特征。
只有進一步挖掘我國每個地區茶旅資源的獨特性,抓得住區域核心特征,才能產生地區的吸引力,才能促進全國茶旅研學活動的發展,才能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茶旅研學旅行精品線路,
(2)綜合性原則
A.要素綜合
茶的生產需要地形、熱量、水資源、土壤、肥料、栽種歷史、培育采摘經驗、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課程設計要關注到多個要素的綜合。要素綜合,不僅僅是要素的簡單羅列,要揭示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邏輯關系,形成整體認識。
B.時空綜合
就不同區域而言,有橫向的空間綜合;就同一個區域而言,有縱向的時間綜合。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地理環境的動態變化是我們認識地理環境的另一種視角。“時空綜合”就是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揭示茶的全生命流程。例如關注茶的產銷、茶文化的傳播等要從區際聯系的角度入手等。
C.學科綜合
學科綜合是學習茶文化認知的必然要求,是茶文化普及的品質訴求,是全面提升茶旅研學質量的需要。學習和認知是一項綜合性活動,需要多門類知識的參與。今天世界早已變成地球村,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接納、交流與合作,行業與行業之間、人與人之間也在不斷融合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發展態勢,要求我們的茶旅研學課程開發要注重茶與文理科綜合、茶與藝術類學科綜合、茶與運動類學科綜合,還要重視茶與生產實踐的綜合。
四、茶旅研學課程開發的方向
1.國際性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現在,我國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有力促進了我國及沿線各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為全球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增強了我國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
地方茶旅研學課程開發既要考慮到隨一帶一路走進來的世界各國愛好茶文化的人民的學習需要,他們的心理、生理、語言、宗教等特色,經濟發展特色,學習偏好等;也要考慮我們的地方茶文化隨一帶一路走向世界時,該如何適應世界不同地區發展需求,宣傳優秀的中華茶文化。未雨綢繆,機會總是青睞早有準備的人。
2.創新性
課程開發的創新性不僅僅體現在與時俱進的課程框架、課程活動、課程實施上,同時更體現在課程開發的主體上。原有的課程由國家、地方、學校等政府職能部門開發,現在發展到有社會機構、企業等作為主體開放,還體現在課程的價值上,原來的課程開發只關注育人的價值,現在的茶旅研學課程還要關注能否產生經濟價值,產生多少經濟價值上,能否產生社會價值,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價值。當然還體現在課程設計之初就要考慮課程實施者的能力上,對于那些操作性強,培訓實施者投入時間成本低的茶旅研學課程會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
3.藝術性
茶的藝術呈現,在現實中起到點亮生活的作用,也能讓有藝術才能的同學在茶旅研學中凸顯自我價值。這也將是課程生長的動力之一。
總之,茶旅研學已經蓬勃開展,市場需要課程開發的規范與完善,課程設計的質量將越來越直接關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姚衛珍. 茶文化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實踐與反思[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22):138-139.
[2]邵紅珍, 武偉. 對“文化之旅”研學活動的幾點思考[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