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濤
【摘要】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大量網絡課程資源的涌現,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逐漸暴露出各種問題。對分課堂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它能夠有效改善英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為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優化和改革提供新思路、新路徑。本文主要對對分課堂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總結與反思,以期實現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不斷優化。
【關鍵詞】對分課堂 ?大學公共英語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108-01
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是由復旦大學的張學新教授在2014提出的。對分是將兩節課的教學時間平均分給教師和學生,把教學分成教師講授、內化吸收和課堂討論三個有機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只需要講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學生通過課下的準備和課上的積極討論,對知識內化吸收,增強了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一、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1.教師講授階段
教師講授階段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基礎階段,教師講授無論在傳統教學模式還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明確講授內容的重難點,確立基本的教學目標。再把教學主體內容分為詞匯、文化背景知識、課文教學、語法教學、長難句翻譯和主體寫作六個教學模塊,以期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了解知識的總體框架、掌握知識的重難點。同時,教師也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空間,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對課程內容展開深入的探究。
在教師講授階段,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景教學、游戲教學、角色扮演等多種創新型的教學方法,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為學生內化吸收和課堂討論階段奠定堅實的基礎。
2.學生內化吸收
在內化吸收階段,學生利用課后一周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利用互聯網、微課、網絡學習平臺等英語學習資源,對教師課堂講授的英語知識進行深入地理解、消化和吸收,并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作業形式包括“亮閃閃”“考考你”和“幫幫我”。“亮閃閃”即要求學生列出所學課程中自己認為最有用的內容,例如,英語詞匯、句型、知識點等;“考考你”即要求學生從學習內容中寫出自己已經理解和掌握,但是別的同學可能沒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如一些長難句;“幫幫我”即要求學生列出自己通過深入的自主學習之后仍無法理解或者存有疑慮的內容或者知識點,在討論中求助別人。如,單詞的具體用法或者長難句的語法分析和翻譯。
在學生內化吸收的階段,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思辨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課堂討論做好充足的準備。
3.課堂討論階段
該階段在學生完成內化吸收后的一周進行。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前將全體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4-6人。整個課堂討論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為小組內部討論,討論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學習心得的交流,從“亮”“考”“幫”中總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二環節為重新分組討論,打破原來小組結構,組成新的討論小組,重新進行討論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第三個環節為組間討論,教師隨機抽取小組展現討論結果,向其他組提問,最后由教師總結討論的重點和難點并進行點評。
課堂討論階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夠使學生在掌握該重難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優化大學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總結與反思
1.對教材進行有效取舍
教師講授基于教材,因此教材是對分課堂知識傳授的主要來源。但英語教師要不斷研究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取舍,根據課文的難度選擇講解的重點。對于教師沒有講授到的教材內容也需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消化吸收與課堂討論的發揮空間。
2.合理設計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有效串聯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討論的重要因素。學生完成情況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和吸收的有效體現。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要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完成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吸收。同時,作業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盡量不要設置標準答案,以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這樣的課后作業才能有效的促進課堂討論的高效進行。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關于切實解決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問題的新探索,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是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學習的基礎課程,理應成為對分課堂的很好的試驗和推廣的對象。因此將對分課堂運用到大學公共英語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解決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有效推動英語教學改革,實現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羅紅霞,丁麗紅.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05).
[2]王明媚.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高教論壇.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