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
【摘 要】 勞動與技術教學應當以學生“學”為中心、“探”為主線,培養學生學習單設計與學習規劃能力。學習單設計應當定目標,體現導向性;應當重實踐,體現“過程性”;應當優技術,體現“創新性”。以學習單為抓手,可以讓學生勞動與技術學習從“他主”走向“自能”。
【關鍵詞】 勞動與技術;學習單;導向性;過程性;創新性
勞動與技術是一門以培養學生技術意識為目標,強調學生多感官協調活動的學習課程。勞動與技術教學應當以“學”為核心,以“探”為主線,培養學生設計與規劃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置、規劃、研究“學習單”,讓學生由“學會技術”轉向“會學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地發展、提升學生技術素養、實踐素養。
一、定目標,體現“導向性”
“學習單”是學生展開勞動與技術學習的重要抓手。設計與規劃“學習單”,必須清晰學習目標,只有這樣,學習單才具有導向性、激勵性、調控性和評價性。教學中,教師要研究教材整體的編排體系,以此探明教學思路。要把握學科整體目標與本節課個性目標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后續學習探究做好滲透、鋪墊作用。學生在設計學習單過程中,要警惕學科技能目標與課時技術操作的脫節,把控學生勞動與技術學習航向。
例如:教學《中國結——平結》(蘇科版《勞動與技術》五年級下冊),聯系教材家政單元的其他中國結教學,其共性目標是讓學生領略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其個性化認知與技能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并且把握平結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編中國平結,熟練學生“編”、“抽”、“修”的過程。有了這樣的目標定位,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把不同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形成絢麗多彩、寓意深刻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品。
據此,學生通過交流、研討,確定了學習方案,形成了如下具體學習任務:①了解中國結——平結的歷史起源、意義;②掌握中國結——平結的編法;③對中國結進行變化組合,形成各種基本結的變化結。這樣的基于單元學習目標的學習單能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動手興趣,形成對中國結的親近感,喚醒學生對中國文化積極的情感、態度體認、意義認同。
二、重實踐,體現“過程性”
在勞動與技術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不顧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無視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喜歡求新、求異、求多,教學牽強附會。其實,勞動與技術學習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實實在在的,無需過多嘩眾取寵的花架子,無需華而不實的形式。因此,教師要舍棄無效的說教,舍棄花哨的花架子,多讓學生開展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
例如:教學《縫沙包》(蘇科版《勞動與技術四年級下冊),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目標提出研究方案,設計簡易的學習單。學生之間展開深度研討、交流,他們展開真思考,形成了如下方案:①玩沙包;②嘗針法;③縫沙包;④沙包變身。這一系列活動激發了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思考,自行梳理出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如“走針時怎樣避免將線路縫斜”的問題,如“用暗攻針縫合沙包的收口部位時,怎樣藏住縫在內測的明線”的問題,等等。為此,筆者放手,讓學生嘗試自主解決問題,讓他們用自己的想法、做法去解決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展開再思考、再探究,形成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學生對這些方案展開積極的評價,他們從對沙包的模仿嘗試到對沙包的個性設計,每一個作品都展示了學生對“沙包”的綜合理解與思考。
勞動與技術學習單要從注重“精熟學習”轉向“注重啟發”,引領學生勞動與技術實踐,體現了其“過程性”。只有在學生“動手做”的實踐中,學生才能獲得親身的體驗,進而將“勞動與技術”知識轉變為智慧,將“勞動與技術”的技能轉變為創造。
三、優技術,體現“創新性”
“勞動與技術”課程不僅要讓學生積極實踐,體現實踐性,而且要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生成問題,誕生技術。在“勞動與技術”的知識、技能中要滲透技術,通過沉淀技術設計,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如紙工技法就有劃、卷、折、印、植(硬紙條側立粘貼)、刺(戳洞眼)等。優化技術,能夠讓學習單的設計體現“創新性”。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創新方案。
例如:教學《兔子燈》(蘇科版《勞動與技術》六年級上)一課,筆者給學生準備了各種用于制作的材料,如粗銅絲、細銅絲,紙巾、彩色皺紙、白膠、鉗子、剪刀等。學生根據以往在家長陪伴下做元宵燈的經驗,展開交流,運用學習單制定了富有技術含量的項目學習活動:1.用竹條或者鋼絲做好兔子身體的骨架;2.用竹條或者鋼絲做好兔子的頭;3.安裝兔子的耳朵、尾巴等;4.安裝兔子燈的底座,包括輪子;5.安裝燈;6.在兔子骨架外面糊紙,等等。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積極反思、創新,他們對傳統兔子燈提出了許多優化建議。如兔子身體內有蠟燭照明,有學生認為,這樣做容易讓兔子燈被點燃,學生代之以電子蠟燭;傳統兔子燈都是用紙糊的,有學生認為,這樣的兔子燈不小心就容破,學生代之以白色無紡布;傳統的兔子燈彩繪是一般的顏料,容易蛻色,學生代之以彩色皺紋紙及時貼,等等。技術的優化,體現了學生“勞動與技術”的學習創新。
技術優化要秉持學生為主的發展理念,讓學生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在提升學生勞動與技術的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積極的思維力,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對勞動與技術成果進行創新。
“勞動與技術”學科教學堅持以人為本,不僅關注學生操作、實踐,而且關注學生的思維、創造,關注實踐的技術創造。只有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單設計,通過學生自主的“做”和“悟”,才能讓學生勞技學習從“他主”走向“自能”,才能讓學生的勞技學習真正發生。
【參考文獻】
[1]占麗麗.勞技課堂需要“斷舍離”[J].教學月刊(小學綜合).2016(3).
[2]顧倩.讓學生的思維在勞技課中生長[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7(3)﹒
[3]董玉紅.回歸融合:勞技教學與技術素養[J].教學月刊(小學綜合).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