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麗
【摘要】戲曲藝術本身是一種有聲、有色、有情境的藝術活動形式。美術教學則是一種重要的審美教學內容,將戲曲藝術與小學的美術課程之間融合為一體,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思維得到拓展,更好的感受藝術;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的審美層次得到提升。本文主要對戲曲藝術在小學美術課中的融入思路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美術課程的開展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戲曲藝術 小學美術 融入思路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185-02
前言:戲曲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的重要組成形式,在現代教育當中積極的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是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對此,在當前階段小學的美術教學當中可以積極的融入戲曲藝術,讓兩種藝術形式能共同為學生的審美和素質培養提供幫助,促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下面將對戲曲藝術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融入思路進行詳細的論述和分析。
一、利用戲曲藝術為美術課堂提供更多的趣味性
學生的興趣是引發他們積極學習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堂美術課能開展順利的重點。當然,首先應當做的就是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能夠感到興趣和吸引力。將戲曲藝術與現代美術教育之間融合起來,教師需要對學生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能夠知道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點,這樣才能在學生基礎上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環境條件。例如在學習“絢麗的戲曲服裝”的主題美術課當中,教師首先可以播放一些關于戲曲服裝的介紹視頻內容給學生看,然后在黑板上快速簡單的描述一下相關服裝特點,這時候學生看到教師繪畫如此輕松簡單,那么就能更加充滿興趣的進行嘗試[1]。對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環境當中繪制自己看到的服裝樣式,不僅能夠讓學生的繪畫有內容可畫,也能讓內容當中更多的涉及到生活與藝術,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表現力和想象力。
二、將戲曲課程與美術教學進行結合
我國戲曲藝術發展歷史悠久,當中包含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表現形式。在小學的美術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強化教學與戲曲之間的通識教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的融合,促使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能真正的與現代教育之間達成融合。戲曲藝術與現代社會當中的影視劇作以及電子教學等相比較,學生接觸是比較少的,那么學生對此的感受也比較少。再加上教師對此的感受較少,對于文化知識認知也具有局限性,從而導致在戲曲文化的應用上會表現出一定的差距感[2]。因此,在教學當中,作為教師既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辨析和解讀,同時也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創新,促使教材內容能更加具有認知性和理解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彌補教材當中的不完善之處。人教版教材當中有著“畫臉譜”的教學內容,學生如果按照書上的指示來一步一步的進行繪畫,那么是很難掌握基本的畫法的,并且在畫畫當中的想象能力也將受到限制。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宣紙的滲透性來進行對折畫畫,在這個過程中能讓學生認識到戲曲臉譜的畫法是對稱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一定的樂趣,從而促使教學更加的輕松有效。戲曲藝術的綜合性比較強,其中包含了多元化的藝術內容,美術則是其中的重要元素,戲曲在服裝和化妝方式上都比較特別,給人帶來美的感受,教師需要善于發掘其中的美術內容,并且引導學生進行感知,體會其中包含的內容,并且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創作。
三、戲曲藝術結合現代化教學方式
戲曲藝術文化當中有著很多內容都是與美術知識相關的,從各種不同的版本當中可以看出,教學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了臉譜的認識、戲曲認識以及戲曲人物繪畫等內容。從戲曲藝術當中所展現出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當中所涉及到的感悟也比較多。小學生要想在諸多的戲曲藝術當中感受到當中的美感和內涵,還需要積極的從教材入手,然后在當中不斷的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的效果提升。在美術課本當中很多都滲透了關于戲曲傳統劇目的介紹,教師可以將這部分作為重點內容,認真的解讀當中的圖像,并引導學生做好標記,這樣一來就能在潛移默化當中讓學生從當中接受到更多的關于仁義禮智信的內容,也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安徽黃梅戲的內容,使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黃梅戲的經典曲目,讓學生感受和分析黃梅戲表演中的服裝特點以及美術氛圍。在感受氛圍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對比黃梅戲和其它民間戲曲的在美術審美方面的差異和相同點,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加深對戲曲的理解,這樣可以發揮良好的效果。
當前階段在小學的美術課堂當中所涉及到的戲曲行當的內容是比較少的,戲曲藝術當中各個行當在性格上和表現上都是明顯不同的,因此在美術造型上也是各有千秋,比如說旦角,多數的旦角都是莊嚴正派的賢妻良母角色,或者是一些典型的中國杰出女性[3]。教師在課堂當中要想讓學生更好的對這部分知識有所理解,可以采取多媒體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戲曲美術教學。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直接將不同的角色表現內容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來區分當中哪一個角色有什么樣的特點。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選擇一個自己想畫的角色,在當中融入剛剛自己所觀察到的特點。這樣的方式下學生能對戲曲人物有更多的認識,也能促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一定的拓展。
結語: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發展當中所留下的藝術瑰寶,有著濃厚的文化特點。在小學的美術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勇于將傳統的戲曲藝術與美術教學進行結合,積極的利用好戲曲特點,促使學生能在學習美術的同時達到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識,為他們的素質能力培養提供一定的幫助。相信通過教師的不懈努力,可以促進當前的美術教育更上一個臺階,同時可以在教育中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這是一舉兩得的做法,對于落實素質教育也有較強的助力作用。
參考文獻:
[1]周雙.藝術教育中的文化缺失[J].藝海,2011,(02):64—69.
[2]王敏.戲曲藝術在美術教學當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0,(12):45—48.
[3]魏小春,林麗珍.戲曲藝術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創新[J].藝術教育,2010,(12):120—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