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素質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對學生素質產生主要影響的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網絡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進行融合和互補,相輔相成地促進學生的優良品質和健全人格的養成亟待我們去探究與思考。本文就目前推進家校共育面臨的問題、家校共育的現狀與推進的有效措施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網絡背景;家校共育;實踐與探索
家庭作為社會最核心的單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價值觀與是非觀。學校是對人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在促使人全面發展、養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近年來學校幾乎承擔了全部的教育責任,家庭教育出現了缺失。在此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提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家校共育指的是家長與學校在主體責任明確的情況下進行溝通和配合,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育,以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一、 目前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 家長的素養和認識不足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應該由學校負責。調查顯示,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一旦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便將責任全部推脫給學校和老師。不少家長從來不與學校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進行主動的溝通,只有學校統一召開家長會的時候才會向老師詢問孩子的情況,甚至有些家長連家長會都不愿參與,找各種理由進行推脫。家長總是在與學校的溝通中處于被動狀態,而且學校聯系家長的工作在具體執行時受到各種原因的限制,使得家校共育的進行并不理想。
家長和孩子之間缺乏交流。部分家長由于長期不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錯失了引導和教育孩子的機會,僅僅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從不關心孩子與同學、老師的相處情況和心事。孩子有時會因為與家長缺乏交流,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而從心理上疏遠家長。
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責任心。一部分家長由于自身的道德水平與價值觀存在問題,同時又愛打牌、說臟話、言行不一、懶惰,這樣的家長無法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還有部分家長由于長期在外打工,只能將孩子交給家中老人照顧。由于隔代關系,老人會溺愛孩子,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加上教育觀念落后,當對孩子的教育力不從心時,就會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當孩子在學校出現違紀現象要聯系家長時,老人會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孩子的父母,導致學校組織家校共育很被動。
(二) 學校不能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學校對家校共育的研究相對單一。家校共育當中,家庭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行,為其提供多彩的休閑娛樂活動,讓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通過查閱相關文章可以發現,涉及家校共育的文章大都僅僅提出了一些相關的概念和家校共育的特征、必要性等理論性內容,并沒有提出可行性措施。學校的“家校共育”必須將內容和形式進行結合,通過具體的形式指導具體實踐。通過調查發現,家長的實際教育方法與平時口頭上提倡的“表揚鼓勵”有出入,家長雖然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孩子一旦犯錯誤,仍舊會進行“暴力懲罰”,這說明有關家校共育的理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二、 完善“家校共育”的具體措施
(一) 提升家長的素養和認識
家長的素質直接決定了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因此,首先要提升家長的素養和認識,要讓家長意識到家庭影響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品行與人格養成。家長應該養成愛學習的習慣,以保證在信息時代中知識的更新,從而引導孩子不斷求知,為孩子樹立榜樣,在激勵孩子學習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提高。
在家庭中推行民主。家庭成員需要平等的交流,民主地進行決策,家長不應把自身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家長要通過自身言行去感染孩子,形成優良的家風。周末時,家長盡量利用空閑時間多陪孩子去公園、書店,培養孩子的課外興趣,開拓孩子的視野,促進他們興趣的培養道德的認識。
(二) 學校要發揮指導作用
本著自愿原則,挑選具有良好的教育經驗、科學教育方法的家長成立家長委員會,讓他們參與到學校管理當中,對學校的教育工作進行評價,指導家庭教育、指導學生的課后生活。家長委員會作為家校共育的溝通橋梁,能夠幫助教師和家長一同促進孩子的教育。
家長委員會可以通過微信、QQ等通訊媒介完成家校之間的互動。學校可以由校訊通、校微信群平臺向家長發布通知,班主任可將班上布置的作業、開展的活動通過校訊通、班級微信群傳達給家長。家長也可在平臺上將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現和個人的想法傳達給老師,一些可制作視頻供同學們觀賞,這樣可以實現信息的互動和交流。
學校應不定期的組織專家和學者進行講座。可以邀請教育專家或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作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的講座,并針對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疑問和困惑進行解答。
學校還可以邀請模范教育家庭舉行教育經驗分享活動。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委員會的優秀教育資源,在家長開放日,邀請家庭教育出色的家長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和做法,以啟迪和引領其他的家長。
(三) 建立健全評價機制
家校互動的科學評價機制能夠為家校共育的實現提供保障。家長和學校能夠通過多元評價準確地獲得信息反饋,進而對家校互動的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反思,這樣能夠促進家校互動的效率。
以往的家校共育的互動性評價對象主要是家長與學生,評價的結果難免會有片面性,這樣就很難讓評價真正在學生的教育過程當中發揮實際作用。家校互動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在家校評價的多元化主體中,評價者必須客觀全面,要包括教師、家長、學生、學校領導與有關專家等,盡可能地讓他們參與到學生教育的評價過程中去。以往的評價多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級的依據,但網絡時代的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價值觀、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情況,評價以學生的素質發展為標準,所以,家校評價的重點要放在學生的發展性方面,由關注結果的評價轉為關注教育過程的評價。
網絡時代下,如何推進家校共育,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素質發展,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去共同探索、積極實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Z].
[2]何祥國.新形勢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1-2.
作者簡介:周忠和,重慶市,重慶市江津區沙埂小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