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習興趣的傳遞。而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畢竟,在教學改革中我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的需求,也就是學生主人翁地位的實現。低年齡段的學生本身個性能力發展還不完善,需要更多的動手操作,將抽象知識具體化的操作。本文主要從動手操作對教學的意義以及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教學措施這兩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動手操作;教學方式;低年齡段
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們越來越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人翁地位,對于低年齡段的學生來說,便是能夠更好地考慮到學生的需求。而教師是一堂課程的組織者、呈現者,在某一種程度上說,教師的組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堂教學活動的好壞。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呈現知識,是教學方式的一種完善。當然了,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也應該把握課堂紀律,讓整個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一、 動手操作對教學的意義
(一) 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
低年齡段的學生本身生活經驗以及閱歷就不夠,而數學知識多是來源于生活進行抽象思維、總結之后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困難。而采用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能夠將這些知識點回歸到實踐中,讓學生通過一些具體、可感知的物體進行學習。比方說在進行周長與面積的教學中,很多學生會對這些公式混淆。教師可以通過具體實物的擺放,告訴學生周長是四條邊之和,而面積則是四條邊圍起來的中間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以及聯系到生活中的經驗,便能夠對這個知識有一個具體化的印象。
(二) 有助于學生對運算的理解
還有對于一些大數的理解上學生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大數會涉及后面的加減法的運算,而此時加入一些實際的動手操作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點數去認識大數(比方說500),具體代表的含義,而不是停留在文字層面的。通過不斷地點數,學生也會發現十進制以及十、百等一些計算單位的關系。而在接下里的加減運算中,學生也能夠很好地理解“進1”和“借1”等概念,為多位數的加減運算打下基礎。一邊動手,一邊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明白一些運算的基本法則。
二、 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教學措施
(一) 教師做好引導者
在教學中我們倡導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并不是說教師在其中毫無作用。相反的,教師的作用會更加突出。在動手實踐中,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動手實踐中學生是不是進行了有效的實踐操作,而學生一旦出現問題,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幫助,做好實踐操作的引導者,把握好整個教學節奏。同時教師也應該確保整個教學活動是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制定的,而不是為了動手操作來進行的活動,手、眼、腦,三者結合起來,學生應該在實踐操作中有所思考的,是學生通過實操后思考總結的。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必然融數學觀察和數學思考于其中,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感性體驗,而且能夠提高他們的數學辨析能力,從而增加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而不僅僅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工具”的承載。
(二) 明確每一次動手操作的目標
每一次教學活動的進行都是應該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的,教學目標是指導整個教學活動的方向的。每一次的動手操作,也應該是圍繞教學目標的。實踐操作的本質在于學生能夠對相關的數學知識有一個具體、形象的知識,以便進一步將這些知識抽象,形成具有抽象特點的科學化的數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實踐操作的時候,讓學生明確操作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操作,為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等等。學生能夠在思想層面對具體的實踐操作有一個理解之后,在接下來的實踐操作,學生才會更加有的放矢,緊緊圍繞教學活動開展,搭建一個高效的數學課堂,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也才真正的發揮了作用。
(三) 關注每一次動手操作的教學評價
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都是相當重要的。首先是課堂上教師簡單的語言、肢體動作等方式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比較多且簡單,往往對于鼓勵學生具有極好的作用。而教師也需要善用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其次便是每一次教學活動,教師對學生以及自己總結性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得”與“失”。對于教師而言,自身得反思,能夠為下一次的教學活動提供寶貴的經驗以及改革的方向。特別是對于動手操作課程來說。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能夠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及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從實踐中總結的。其實,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學生更是對教師的一種指導,讓教學方式更加完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好的提升。
三、 總結
動手實踐操作,是小學低年齡段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它不僅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呈現數學知識,是符合低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的。當然了,這也對教師提出更高質量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能夠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制定適當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引導,確保動手操作能夠發揮對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作用。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作用的發揮,需要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學校也應該為學生的實踐操作課程的實現提供支持,讓各方面的力量都能夠為教學改革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扣蘭.孩童的知識源于指尖——淺談蘇教版小學數學中的“動手做”[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
[2] 蘇秀治.以生為本,多措并舉,構建數學高效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5(29).
作者簡介:
許麗娜,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牛塘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