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合作交流教學法比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十分重要,是提高學生成績有效方法之一。在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時,要結合實際掌握好尺度,使學生建立終身學習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合作;實踐探索
讓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也是數學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稊祵W課程標準》“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指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每一位教師都要深刻地理解《數學課程標準》理念的內涵,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式,經常創設優美的學習情意,讓學生置身在數學的花園里,本文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 小學數學自主探索式教學
自主探索教學指的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啟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自主獨立的學習與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用所學的課程作為探索內容,使學生在探索時聯系周圍生活和世界,留給學生自主探索、自由表達、質疑和討論問題的空間,使學生可以以多種形式來進行問題的解答,是能把學生自身所學融為一體,并用于實踐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索式課堂教學比較重視發展的學生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使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索來實現學生能獨自學習和掌握學習的方法,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教師在探索式教學課堂起著引導的作用,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獨立去獲得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在學習過程發現問題,主動思考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教師要為學生建立合適探索情境,組織探索的氛圍,引導學生探索的進展,控制探索的深度,對探索進行評價,在探索式課堂上學生作為主體,教師要提供條件,使得探索的目的明確,讓學生思考探索的問題,掌握探索方法,理清探索思路,探索的內容和結果進行交流和總結,所以探索式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
小學的數學自主探索式教學也是以探索為主的數學教學,需要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并學會數學知識,對數學的概念和結論要牢牢把握,對數學知識能夠熟練應用,也能夠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數學探究式教學能在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理解分類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也能夠培養學生分析、觀察、比較、劃分的數學思維方式;讓學生擁有更廣闊、更深刻、更靈動的思維品質。探索教學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產生的原理以及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具有歸納性的思維方式,掌握在復雜的數學問題中找到解決辦法的方法,在數學研究的過程中探索問題時,學生會有親身經歷創作的體驗,感受創作的激情,復雜的數學探索過程還能讓學生獲得如何面對學習道路上的成敗,養成做事嚴謹和不怕困難的精神。
二、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一) 選擇合適的課
雖然大多數的課堂學習情景都適合于進行合作的、競爭的和個性化的學習。但是有的小學生不敢說,見識少等因素,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時,選新”結構,例如:在一年級數學上冊《拼圖》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各種平面圖形,接著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平圖形拼出各種不同的、想象中的圖形來,看哪個組拼出的圖形最受大家的喜愛、最美觀,然后進行交流與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互相學習。
(二) 細化學生特點,給學生構建小組
合作學習的前提是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分組,在小組內學生各自幫助,發揮所能去探討知識以及問題的解決辦法。在整體討論過程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參與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自我,主動探究,由此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在小組學習中逐步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進而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收獲合作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小組創建的過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即小組之間同質,小組之內異質,學生之間相互補充。實際的教學,構建小組要按照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水平決定,盡量在一個小組當中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都存在,相互鼓勵,相互學習,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一般,一個小組由4~6人組成,人員不宜過多。
(三) 設立問題,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是有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共同組成的,為了能夠在教學中發揮出學生的本身能力,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斟酌。確定教學目標,按照教材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容,圍繞學生學習實際,給學生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可以使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探索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了解數學的內在價值,由此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究產生興趣。問題的難度方面要大于個人能力,并且集體力量可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夠優化小組學生的學習能力。若是問題過于簡單,不僅僅學生的思維會產生懶惰性,同時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利,因此教師在問題難易程度上需要有所把握,正確使用問題討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做好學生的心理建設,讓學生在小組學習和討論過程中獲得學習的自信。
(四) 給予學生時間,做好合理引導和點撥
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必須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小組學習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過程的積累,學生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才能夠自主合作和交流,不斷地探索,由此強化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合作就是一種思維和另一種思維之間的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學生與同伴的交流獲得不同的問題解決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教學的具體內容,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去猜想和探究,小組合作實踐活動要有突破口,還需要強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引導和點撥,強化教師的巡視和觀察力度,以便于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探究時間充足即可,不可以太長,以免影響教學進度,學生在長時間的探索下思維也會產生拖延。
參考文獻:
[1] 童金蘭.合作交流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J].青海教育,2016(Z1).
[2] 黃菊香.平等合作,“獨二代”快樂成長之道[J].華夏教師,2015(5).
[3] 徐澎.淺議數學合作交流的時機[J].小學教學參考,2016(32).
作者簡介:
田敏,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河畔鎮教育管理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