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閱讀作為英語考試內容的半壁江山,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英語閱讀課教學的意義不只是為學生的考試服務,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就以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內容為材料,來論述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中培養學生們的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閱讀;學科核心素養
一、 引言
近年來,隨著英語學科新課改的推行,如何在英語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了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在自己的英語課程教學中不斷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助力。
二、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及現狀
(一) 內容
據英語新課改明確指出的關注學生情感、獨立思考和閱讀、增強社會責任感的要求,初中英語的學科核心素養也發生了比較大范圍內容的改變,現在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于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表達,學生的語用能力和情感、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培養等等。
(二) 現狀及問題
1. 注重基礎知識、忽視能力的培養:在很多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老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升學考試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就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2. 缺少實踐:學校開展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方式就是在課堂的45分鐘,老師安排自己的課程設計一般就會在這段時間里,而在短短的45分鐘時間里,要完成對一篇英語閱讀中的語法、詞匯等進行清晰地講述,可能沒有那么容易,那么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就沒有互動的時間了,更不要說是開展一些口語角等實踐活動了。
3. 傳統的教學方式: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在很多老師看來,就是給學生傳授如何應用英語的能力,而缺少新鮮的教學方式開展英語教學,這樣,初中英語教學課程就會變成啞巴英語的課堂。
三、 初中英語閱讀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
(一) 布置有效的閱讀,加強學生的文本理解與表達
文本的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文章的主題背景、文章的主旨思想、文章的關鍵信息和詞匯。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英語閱讀特點,選取那些貼近生活、有可讀性、具有文化營養的文章,在英語教學課程中開展與學生們積極互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更要引導學生利用預測、分析、推斷、總結、評判、質疑等思維方法,拓展文本內涵,提升思維層次。比如在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下)Unit 5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這篇閱讀中,老師應該設計諸如下面表1的表格來引導學生的閱讀。
學生在這樣表格的引導下,就會快速地了解文章所講的內容,從而可以多出時間來進行其他任務的學習或開展課外活動。
(二) 設計分段、問題式閱讀
老師在安排初中英語閱讀文章的時候,在學習完新詞匯以后,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先默讀一遍文章,并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的大致意思,初步判斷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倒敘),并將文章分為幾個層次,然后再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在聽講的過程中,判斷自己的分段和對文章意思的理解是否準確。老師也可以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根據文章段落順序的先后,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們一邊讀文章,一邊試著回答這幾個問題。如以仁愛版七年級(上)Unit 8 Sad Music Made Me Cry. Section B中的文章為例,老師可以設計諸如以下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使學生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語用能力的學科素養。問題如下:
1. Why does the power make the boy not happy?
2. Why does money not make the singer happy?
3. Why does champion not make the singer happy?
4. Do you think the singer can find the happy man?
(三) 加強在閱讀中的文化、情感共鳴
閱讀一篇文章,最重要的莫過于能夠準確捕捉到文章的關鍵信息,以此才能比較清晰地讀懂文章的大意。所以老師在英語閱讀教學的時候,要注重選取那種使學生感興趣、容易產生共鳴的文章,來讓學生領悟語言的文化情感,鍛煉學生對于文章的多元化解讀和理解。
四、 結束語
英語閱讀作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關鍵部分所在,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之中,除了向學生講授一些比較基礎的語法、詞匯知識外,還得注重對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的培養。只有學生具備了基本的英語學科素養,他們才能不斷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加強自己的語言表達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李明遠.基于閱讀課教學的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J].基礎英語教育,2016,(05):95.
[2]李明遠,彭華清.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J].教育科學論壇,2016,(20):58.
作者簡介:徐惠芝,福建省建甌市,建甌市南雅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