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的深化,歷史學科教育也應依據新課標的要求不斷改進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方式和理念,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加強自身的歷史素質修養,豐富知識結構層次,來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教師也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發揮出學習的潛力。
關鍵詞:加強素養;轉變觀念;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在新課程中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積極優化教學方式和方法,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入手,創設歷史教學情境,采取現代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平等的、友好的、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此,結合我多年從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淺談下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主要包括如下幾點要求:
一、 轉變教學方式和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是非常注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理念的,強調教師要更新教學方式和方法,來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歷史素養,提升知識結構層次,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積極吸收和借鑒優秀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優化教學方案,多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水平。
同時,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要清晰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的,轉變以往為教學而教學的理念,積極指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 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提升教學效率
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來傳遞信息,依據語言表達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使用語言表達的方式和方法,使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顯著。歷史學科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所以,教師在具備一定的歷史素質修養的同時也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使語言表達恰到好處,提高學生學習的水平。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用精彩的語言傳遞出這堂課的信息,有種滔滔不絕、連綿不斷的方式,讓歷史的人物、故事栩栩如生,這樣就會更加激發學習的興趣。反之,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語言表達不清楚、不準確,就會使學生像霧里看花一樣,不清不白,很難達到教學所追求的效果。
三、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優化教學方案,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出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熱愛上歷史課程,激發出學生學習最大的潛能。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多使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如大家比較普遍使用的多媒體等設備,利用其有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特征來展示教學效果,帶領學生導入要講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中,展示內容設計要生動而有趣些,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 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 課外教學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能動性的特征。
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的了解和認知社會,從中學習到歷史有關的知識,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合作學習精神,使學生具備責任感,讓學生懂得為人處世一些道理。
2. 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輔助歷史課堂教學
積極組織和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吸引許多學生勇于參加活動,參加社會實踐,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和塑造學生社會應用的基本能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集體合作能力等。同時,課外實踐活動也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出學生實踐操作的熱情,從中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加強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地緩解或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要積極轉變以前比較陳舊的教學方式和理念,不斷吸收和借鑒優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不斷學習的動力,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多創造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學習知識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不斷總結和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洪亞云,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程溪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