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達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但由于全球化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存在社會道德滑坡的現象。鑒于此,課題組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學習的現狀、必要性、策略進行了深刻剖析,對青少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教育提出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青少年;傳統文化;認同感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特質和風貌,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它存在于中華兒女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之內,又見于經典文獻、規章制度之中。它世代傳承,凝聚了民族的精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對他們樹立正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十八大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21世紀的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進步一日千里,各種思潮洶涌澎湃,各種學說潮起潮落。此時此刻,人們更需要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共同的“精神家園”。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教育形式更加多樣,各級黨委政府、各學校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的傳統文化教育更加深入,但,受外界影響,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仍然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一些學校,因教育理念等原因,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不同程度地被形式化和弱化;家庭傳統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虛化的狀況。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受到嚴峻的挑戰。
(一)外來文化的滲透
隨著電子信息時代的到來,縮短了世界各國的距離,經濟、文化逐步實現全球化,它帶來了很多進步的東西,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些西方腐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趁機闖入了青少年的世界,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部分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崇洋媚外的心理逐漸加劇。崇尚國際名牌,對圣誕節、情人節、光棍節等西方節日趨之若鶩,對端午、中秋、清明、春節等民族傳統的節日日趨淡漠。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青少年熱衷過西方節日。過圣誕節、情人節的比例占到89.21%,過端午中秋的反而才占到41.32%,差別之大,令人擔憂。
課題組通過新媒體手段對韶關市湞江區、武江區6所中小學生對中秋節的由來以及習俗進行了調查、訪談,調查結果顯示67.61%,中小學生的回答是“就是吃月餅的節日”,這讓我們這些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的反思。國家明確規定,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已經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充分表明了國家對弘揚傳統文化的決心,但如何恢復傳統節日的歷史傳統應當引起關注,不然則難免淪為“粽子節、月餅節”。
(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還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也隨之產生,如吸毒、打劫、賭博等。對未成年人尚未定型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訪談結果顯示,有9.21%中小學生有過打架的經歷,甚至有訪談者談到,中小學生存在個別吸毒現象,賭博在農村中學生中時有發生。
二、加強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教育的重要性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他龐大的知識系統為生命的成長與發育提供了優質的土壤與有效的營養。社會主義核心核心價值觀的樹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心性各個方面的培育,包括人格的塑造、才華的挖掘、情緒的認知與管理、意志力的鍛造、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等等方面,都可以從中華優良傳統文化中找到充沛的資源。
(一)為廣大青少年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就是民族精神,就是要繼承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成熟,遇到問題的時候容易走極端,對他們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有利于塑造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
中國傳統文化有道德中心的傾向,提倡仁愛,即要做到禮讓、愛人、尊親、團結、互助、謙虛、同情等,這些都是未成年人不可或缺的優良品質。傳統文化中,褒善貶惡、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大多數思想家所一貫追求的。哲學家談到: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只有“與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三)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人和人的相處中,一個人要有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創新精神,中國古人所崇尚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創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核心之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思考和總結,這樣才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現代社會的發展非常快,只有善于學習的人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有利于培養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強調真理的追求和辨證的思考;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全人類文化中最重要、最寶貴的瑰寶之一,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中國先秦的儒、墨、道、法幾個最著名的學派,都十分重視理智和智慧,強調人們對真理認識的重要性,以老子和莊子為首的道家學派尤其重視辨證思考。在老莊看來,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夠相互轉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絕對中有相對,在相對中又有絕對,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并力求從整體的相對獨立和相互聯系上來觀察和分析這些現象。《大學》上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平天下。”
三、加強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認同感的策略
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并立,共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家庭與學校之外的社會中獲得教育,對現代全面發展的青少年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力開展“我們的傳統節日”紀念活動
利用傳統節日,經常開展紀念教育活動,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一”、“八一”、“十一”這樣的節日,都蘊藏著傳統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這些節日開展紀念性活動,調動青少年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屢次談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可以成為民族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機。如端午節,我們把眼光越過花樣繁多的粽子,稍稍留意挖掘,就可以重尋節日的趣味和文化的味道。除了與孩子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全家一起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一起制作香囊,懸掛五彩繩,還可以舉辦一次‘家庭賽詩會等等,都會增加孩子對民族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二)大力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根據社會上涌現出來的善人善舉,設立善行義舉榜和身邊好人榜、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等形式,及時對青少年人進行榜樣教育,使他們受到榜樣精神的熏陶和激勵,在學習和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寓教于陣地活動中
校外教育陣地活動是整合所有教育資源、創新思想道德建設模式的有效途徑,依托校外教育陣地舉辦各種類型的集會、講座、培訓、演出、展覽等等,吸引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讓他們在活動中受教育。
(四)寓教于培訓活動中
培訓活動是重要載體,可以系列的活動,在培訓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知識進行傳授,例如在聲音培訓中,老師可以選擇歌頌祖國、歌頌黨的歌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揮文化、藝術的啟迪思想、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作用。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他們從小樹立對祖國、社會和他人的熱愛,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社會觀和價值觀。
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中心,在天人視域中透徹人性本善的道德人性論,確立內向超越的生命精神,注重知行合一的實踐向度,其道德精髓既是信仰和本性,又是規范和實踐。傳統文化可以古為今用,更可以重樹年輕一代的精神世界。加強青少年優良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共同責任,青少年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傳統文化認同感教育,將會對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起到積極的作用,將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彥妮.傳統道德教育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7(3).
[2]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劉世保.關于青少年責任感研究的定位[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8(4).
[4]周巖.我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及其對教育的影響[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