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銳
摘 要:國學經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價值。在高師院校開展誦讀國學經典活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師范技能,又有利于培育良好的人文素養。本文以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晨讀經典·百日計劃”為研究對象,希望在探尋“經典誦讀”的文化傳承價值功用的同吋,剖析在高校開展此項活動的現實意義,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在新一代人身上得到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高師院校;國學經典誦讀;人文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作為高校輔導員,如何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如何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習近平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修身立德和愛國情懷之內涵。通過誦讀經典,將傳統文化的要義融進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責任意識。
一、“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的背景分析
“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是在當下“國學熱”的大環境中產生的。無論是2002年開始的“少兒誦讀經典工程”還是當下的“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活動的持續火爆。人們對“國學經典”的巨大教育價值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所以在大學生中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語言,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深入發展,大學生的思想更加豐富多元化,但讓人擔憂是大學生的閱讀量不斷在下降。加上計算機、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加快,很多大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與使用能力嚴重下滑,導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也愈來愈淺,這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肩負著教書育人、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因而需要更加積極主動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晨讀經典·百日計劃”誦讀經典教育活動實踐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晨讀經典百日計劃”誦讀經典教育活動是以“讀經典,正學風,強能力”為主題來進行推進的。主要是通過從新生入學開始的兩個100天的時間段里開展晨讀經典誦讀活動,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掘經典魅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此過程中以“聽、說、讀、寫、用”的能力提升目標,按照“晨誦經典”和“深度閱讀”兩個層次有側重的推進。這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一)晨誦經典階段(新生入學100天)
此階段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每天堅持晨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廣泛性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普及性講座,教會學生如何讀書。具體做法如下:
1.讀
在新生軍訓期間,每天上午操課前集體誦讀30分鐘,誦讀內容為《弟子規》、《學記》與愛國詩詞等。在誦讀過程中,主要是由輔導員帶領誦讀,讓學生初步養成誦讀習慣。
軍訓結束后,學生每天堅持集體晨讀國學經典,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誦讀30分鐘,主要篇目為《論語》、《中庸》、《大學》,誦讀的方式為輔導員帶讀到全班齊讀。在此過程中,通過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觀文館”合作,在專家、教授的導讀講解下一起誦讀《禮記·中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另外,學院還在孔子誕辰之際,通過舉行拜孔禮、齊誦《論語》來紀念孔子,通過充滿儀式感的誦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
2.聽
學生在誦讀一個月后,學院通過在微信公眾號平臺開展尋找最美的朗讀者活動,讓學生在線上提前錄好下一次的誦讀內容,并同步到線下的誦讀活動中,在聽他人的誦讀的過程中,增強自己對語句情感的表達能力。另外,在出版社“觀文館”的微信公眾號里,專家提前錄制好了朗誦文本的解讀,并同步到線下的誦讀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的含義。。
另外,在學生誦讀活動的不同時期,學院通過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學生誦讀的內容等來開展國學講座,使學生將傳統經典與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未來發展相結合,從國學經典中汲取為人處世的道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在整個大一學年,學院一共開展了《我的閱讀史和你們的閱讀史》、解讀《論語》、解讀《中庸》、《大學生的國學素養》、《國學閱讀與修養的提升》等5場導讀講座。
3.說
學生在每天誦讀文本的基礎上,要求以班級為單位每月召開一次“讀書分享會”,并邀請任課老師參加。在交流會中,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學習,部分班級還通過開展誦讀比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誦讀文本、誦讀技巧、誦讀流程探索使師范生的語言表達技能、教學組織技能、運用技術技能得以提高。同時,學院還通過開展研究生與本科生一對一讀書交流活動,利用研究生資源成立讀書小組,定期組織沙龍活動,交流不同閱讀觀點,使學生的閱讀有思考、思考有深度。另外,學院還通過利用新媒體平臺來打造讀書品牌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在微博、微信、易班平臺交流晨誦經典中的心得體會,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深度閱讀階段(大一第二學期100天)
此階段主要是繼續引導學生保持閱讀習慣的基礎上通過寫作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細讀精讀,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通過閱讀推廣,將所學知識與專業結合,活學活用,拓展傳播路徑,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具體做法:
1.寫
在學生熟悉和初步理解文本之后,引導學生撰寫讀書心得或誦讀感想,每月撰寫一次,并編纂成冊,記錄學生的讀書歷程。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漢字書寫大賽,既可以讓學生掌握教師書寫技能,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理解中華優秀文化經典中蘊涵的豐富內涵和漢字文化的獨特魅力。
2.用
學生在誦讀一個學期后,對《論語》、《中庸》、《大學》等經典篇目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學生放寒(暑)假之時,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到當地中小學開展“晨誦經典活動之國學冬(夏)令營”活動,活動對象是當地中小學生,重點關注留守兒童、學前流動兒童、鄉村小學教學點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早讀(或預備鈴響后的唱歌時間)時間,帶領學生進行晨讀國學經典,將自己所學國學知識教給中小學生,以教促學,提升學生為社會服務的能力。這種活動既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又能夠給當地中小學生播下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寒(暑)假結束返校后,開展“寒(暑)歸來話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分享假期閱讀推廣的經驗和成果,提升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能力。
在整個活動程中,學院以“聽、說、讀、寫、用”的為能力提升目標,使學生在傳頌國學經典之時,理解和感悟國學經典中為人處世的道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的實踐意義
(一)挖掘優秀文化內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晨讀經典·百日計劃”結合愛國主義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挖掘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同時,通過將誦讀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水平。“晨讀經典·百日計劃”在學生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利用寒(暑)假,結合自身專業特性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了學生主動服務社會的意識,同時體現了高校培養學生的重要目的和意義。
(二)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升人文素養
晨誦經典,以養成學生早起晨讀的好習慣,學生對國學經典文化熱情度進一步提升。在學習中,學生普遍養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方式,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率提高,大大促進了學院的學風建設。通過一系列的晨讀誦典、專題講座與文化沙龍,學生深入地領略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并自學選修《論語導讀》、《莊子分解》、《書法》等課程,積累了深厚的國學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不斷提高。
(二)第一第二課堂相結合,切實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具有第一課堂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誦讀經典,引導推進學院全體學生往深度閱讀方向縱深,強化第一課堂教學效果,突出第二課堂的輔助功效。“晨讀經典·百日計劃”實現了對課堂內專業知識學習的補充功能,使學生實現了知行合一,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牢固構筑素質教育廣闊的堅實平臺。
(四)集體閱讀和個人體驗相結合,激發學習新動力
“晨讀經典·百日計劃”明確對象的實際特點,抓住新生適應性強、求知欲強等優勢,結合學生閱讀層次的不同,循序漸進,從泛讀到精讀,重視學生個體的閱讀體驗,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通過晨讀經典的輻射帶動,調動學生閱讀與學習的積極性,養成和提升師范類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經典的傳承是大學教育的責任。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將學風建設與誦讀國學經典深度閱讀緊密結合,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將經典誦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聚合 引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真正做到“把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去,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參考文獻:
[1]國學經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分析[J]. 白靜,張軍強.長沙大學學報. 2018(04).
[2]“經典誦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策略探討[J]. 潘賀男,于春梅,趙越.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4).
[3]淺談信息技術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的運用[J].張曉軍.學周刊.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