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余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之前的教育理念相對來說比較落后,新時期的新社會需要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針。黨和政府提出“德”“智”“體”“美”“勞”五字教育方針,這五字教育方針是教育界的新目標,也是培養人才的重中之重。近幾年來教育界一直重視德智體的發展,卻忽略了人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那就是“美育”。美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美育不斷滋養著人的精神領域,給予精神領域豐富營養,是樹立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來教育部門為了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提高“以美育人”的呼吁力度,希望學校可以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側重點偏向美育,特別是一些藝術類的院校,一定要重視“美育”的作用,培養出優秀的擁有美的眼光的學生。
關鍵詞:以美育人;教學方式;教學理念
“以美育人”這一觀點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739年,德國的古典文學和古典美學家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第一次將美學整理成冊,形成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專業學科。后來我國的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感教育”。“以美育人”這一教育理念是可以追溯的,在我國古代和近現代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美育可以稱之為美感教育,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體會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通過“美”這個窗口認識世界,經過不斷地發展,美育還有了延申的意義,那就是培養學生的內在,也可以簡稱為“心里美”,一個人的發展離不開對她的培養,精神領域的培養和道德領域、知識領域的培養一樣重要,但是在以往的教學理念中,美育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種。部分教師只是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和對考試的應變能力,很少關注學生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質,這些都是教育領域中的短板,學校要針對這些教育短板進行改革。以下,本文以淺析“以美育人”的美育教學理念為題,通過對美育教學理念的意義、落實美育教學理念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以美育人教育理念中問題策略等三方面進行深度探討。
一、美育教學理念的意義
美育理念是近年來教育界提出最多的教育方針,它是解決現今教育中出現問題的關鍵點,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美育教學理念是新時代的產物,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現實性,它的存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的發展。在1912年的2月份,蔡元培先生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就提出將五育列為物種教育之一,其中他認為美感者,合美麗于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于實體世界之間,通過美育教育,可以不斷地提升人們的情操和道德修養,可以樹立美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美育是教育事業的核心,有利于建設我國的精神文明,可以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它的存在對人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性格都有很大的影響。美育以一種柔和、優美、感人的藝術形象幫助學生認識生活,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矛盾,升華學生的內部情感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能力,將學生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將美育內容于實際生活相結合,將情緒體驗和邏輯思維相結合,全方面的培養學生。
二、落實美育教學理念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素質不高
教師素質不高是以美育人的美育教學理念落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之一。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的引路人,教師的素質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息息相關。美育的提出不僅僅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樹立審美等,還要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情操和優秀的人文素養,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不再局限于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提升教師素質成為“以美育人”教學理念的重中之重,各所高校應該重點注意。
(二)藝術修養較低
藝術修養較低是以美育人的美育教學理念落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之一。“以美育人”是教育界新提出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項挑戰,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節節攀升,是教學的新突破。學生特別是藝術院校的學生,很多都是學習音樂、舞蹈的,這兩門專業都需要學生有極高的藝術修養。一旦藝術修養跟不上需要的時候,就會出現學生聽不懂教師的講解,不理解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和文化,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創造能力較低
創造能力較低是以美育人的美育教學理念落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之一。美育教學自提出以來,深受廣大學校響應,不少學校都將美育作為教學的重點,推行五育并舉的教學理念。在美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反應,特備是藝術院校的教師。無論是社會的各行各業還是任何新興事物的出現,都離不開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事物更新的源泉和動力,學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時候,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舉一反三,讓學生更好的體驗美育的作用。
三、針對以美育人教育理念中問題策略
(一)提高自身修養,重視美育教育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于美育的教育重視程度逐漸提上日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并落實美育教育。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對此有極大重視,他表示一定要深刻認識到美育對學生的作用,各所學校要積極落實美育教育,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文化強國,建設教育強國。這些都是它對未來教育界抱有希望。體育教育藝術司司長王登峰如說過,美育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也是推動人民真正實現美好生活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還不僅是針對大學生,而是要惠及人人”。各所學校要一致努力,將美育教育提上教育日程。在學校不斷為學生提供美育教育環境的同時,學生也要積極為美育教育起到推動作用,學生應該不斷的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對美的欣賞水平,將美學放在學習的首位,特別是藝術院校的學生。例如在四川藝術職業院校中,該校的老師明確表示,他們的教育不是灌輸式和填鴨式,學生有很強的自我掌控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對自己嚴格要求。該學校的特色是舞蹈和川劇。學生在學習這兩個專業的時候一定要勤學多練,教師要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學生在學習川劇經典曲目《玉簪記》的時候,應該先把《玉簪記》的創作背景了解一下,在不斷的練習,熟練掌握《玉簪記》的唱腔和手勢,達到完美。學生也要不斷學習經典川劇曲目,了解其中的精髓,更好的為自己儲蓄才華。
(二)培養審美能力,提高藝術修養
當代社會提倡美育,提倡學生要善于發現美,并且根據原有的美創造新的美。美育教育理念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自1739年開始,就出現了關于美育的經典著作。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發現,美并不是一個俠義的概念,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它存在于社會各個角落,自然美、藝術美等等都在我們身邊,人們缺少的就是發現美的眼睛。美育不僅僅要從社會或者學校等外部開始教育,而且也要注意要提升自我本身的藝術修養,加強自己的審美能力。如果一個人缺少審美能力,即使他看到了令人神往的日出日落抑或是在一幅傳世之作的作品之前,他都只會麻木的,沒有絲毫波動的存在著。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梵高的抽象派畫作,在有藝術審美、藝術修養的人眼里是多么高貴的存在,而缺少美育的人就意識不到它們的珍貴之處。藝術類的學生相較于其他學生而言更需要美學的修養,藝術是一門高貴的學科,需要有藝術修養的人才能看懂。各所學校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能力。學校應該為學生提高有效的學習情景,為學生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例如在四川藝術職業院校中,該校教師很重視學生美育的教育,為學生演繹川劇提供條件。根據張芮梵同學的自我描述,他在演繹《萬年臺》之前,經常出錯,是他的指導教師一遍一遍的耐心指導,幫助他熟悉演的詞、景,對他的影響很大。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未來所有職業院校、藝術院校共同的目標,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三)提高美學興趣,加強創造能力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教學方式不斷創新,跟進時代腳步發展的教育事業越來越蒸蒸日上。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是教育教學的新目標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旨在全面培養新時代學生。但是,現如今的教育事業沒有全面發展,而是存在了部分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傳統教育中,高職學院的教師進行美育工作時,只是捎帶的講解一下,不會深入理解和發展關于美育的部分。美育被稱之為美育并且一直延續數十年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教學部門設置的教學目標,更因為它是時代的新生體,有著豐富的生命力。為了更好的發展美育,教師一定要起到引導地位,提高學生對美學的興趣。美學是活動的學科,它的靈動性決定著它必須有創造性,萬事萬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創造,創造力的培養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加強創造能力之后的中職學生會更好的理解美、發現美,在提升專業素養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心靈,找到心靈的凈土。例如,在四川藝術職業院校,該院校是是省內唯一一所公辦綜合類藝術職業院校,其中,川劇、舞蹈是該學院的特色專業。這兩個專業都需要學生與教師具有美學能力,教師具有美育的條件,教師應該利用情景,多播放一些經典的川劇曲目,“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等等,詳細講述這些經典劇目美在哪里,幫助學生理解。
四、總結
美育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并重,都是教育界的教育方針,是應對教學現象中問題的主要解決方法。美育是一個廣泛的教育理念,包含很多內容。美育主要包括藝術美、自然美、技術美、旅游美等等,藝術美是各種藝術作品展現的美,是一種美的形態。自然美是自然界的事物呈現出來的美。技術美是指人類的生產活動經營過程中創造出來事物的美。旅游美是旅游過程中產生的美。這些美對人的精神領域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一些美學的職業院校來說,部分院校資源較差,學生對于美的發現力創造力不足,教師對于美的感悟力較差,這種現象制約了美的發展,制約了院校的發展,學校應該深度理解“以美育人”的教育意義,并解決“以美育人”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安國.應把握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訪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12.
[2]趙小雅.應把握以美育人的音樂教育理念[J].中國教育報,2012.
[3]丁文紅.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讓音樂啟迪學生心靈——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欣賞教學[J].新課程(中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