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作平
摘 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宏觀背景下,中小學各學科教師正大力探究“高效課堂”的理論和實踐方法。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課堂成為中小學教師的共識。特別是在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主要的原因是: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很好地體現了課改精神,被視為國家第一輪課程改革的亮點。那么如何在新一輪課改中發揮其積極亮點作用,“構建高效課堂”就是一個突破口。對此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息教學;高校課堂;小學教學;實踐
一、對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高效課堂的理解
什么是“高效課堂”,把許多專家的見解歸納為“高效課堂就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在課堂教學中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含義為要使“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優化”。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高效課堂同樣要遵循這一原則。要理解此含義就必須從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學生及課堂教學的影響三個方面去探討。從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三個方面去掌握。真正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中成為主體,讓學生在思中學、動中學、合作中學、拓展中學,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去教。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高效課堂的標準
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高效課堂的標準首要是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興趣、知識基礎、能力基礎以及身心健康發展為基礎,要多從學生的層面和角度去安排教學的活動和內容;其次要以國家的課程指導綱要為導向,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此為準繩,才能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最后要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標準,使學生在學習發展的過程中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使之身心健康地發展。
三、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高效課堂的嘗試
中小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現在全國有很多種模式,分為一般模式即10+30+5,即預習指導10分鐘、合作交流30分鐘、達標測評5分鐘;杜郎口經驗模式:10+35,學生自主學習為35分鐘,分為預習、展示、反饋;山東經驗;1333模式,學、展、點、練;六步教學法等。中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從實際的教學中,我總結如下經驗供大家研討:就是基于“問題探究的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即:
指導思想:任務驅動
實施步驟分為如下:
1.師生所產生的需要探究的問題展示及說明。(確定目標)
2.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基礎)
3.小組合作及協作探究。(探究的深入與發展)
4.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及協作探究的體驗、感悟、成果展示匯報。(強化學生的感悟與體驗)
5.教師的三大目標點撥,知識等要點提煉。(由體驗到知識的上升)
6.學生能力提升與應用。(練習、解疑或測評等方式)(由知識到能力的發展)
7.課內外知識能力等三大目標的拓展。(由課堂向課課外發展)
“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最重要教學指導方法之一,任務驅動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原則;問題展示及說明是要求師、生明確整節課或更大范圍內的具體實現目標,特別提示這里的問題既有教師教學設計時的問題,也包括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同時問題要有層次性和遞進性,以易到難,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依次展開;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及協作探究是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實現方法,自主學習是基礎,小組合作及協作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擴展和問題探究的深入;教師的點撥與提煉是完成教學三大目標的焦點,也是對學生在實現過程中對學生的體驗、感悟及成果的提煉與升華,是從學生的體驗感悟上升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層面;能力的提升是對知識層面的提升,是由知識形成能力,并用學生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虛擬或具體的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相關問題;課內外拓展是知識鞏固、能力應用的擴展,并最終通過長時間的課堂教學積累讓學生形成身心健康發展的能力,具有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最終適應信息社會的工作、方法和發展的能力。
從時間分布上看,一般采用3+15+10+5+2形式,問題的提出與展示一般用3分鐘左右時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一般15分鐘,學生展示與匯報一般用12分鐘,教師點撥與應用一般用5分鐘左右,最后用2分鐘左右進行課堂總結和拓展任務的布置。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時間分布,課堂時間的分布要具實際具體的課堂情況而定。
四、信息技術學科高效課堂實施面臨的主要問題
1.由于個別班級學生較多,這就造成教師在實施學生活動的過程中,對課堂的控制力下降,教師的調控難度加大。所以,許多教師都喜愛講授式教學,課堂較易控制。
2.教師教學活動中,沒有很好地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的環節和教學內容的安排。
3.當前一些陳舊的教學考評措施也讓一些教師不能放手去實施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
參考文獻:
顧學雷.時代呼喚重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素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5).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